超老龄社会80岁退休是什么概念呢?-蜗牛派

超老龄社会80岁退休是什么概念呢?

前“字节跳动资深技术专家”,现“株式会社山月夜代表取缔役社长”郭宇,在28岁的年纪宣布实现财务自由,“英年早退”,专心经营温泉酒店。
而在他的“理想隐居之地”日本,一家历史悠久家电量贩店野岛(ノジマ)却在日前宣布,正式将员工的退休年限放宽。
公司表示,将通过综合考量身体状况与工作意愿,以每年一续的方式与员工签约,最长将聘任直至员工80岁。而且,如果员工超过80岁还希望继续工作,公司也愿意研讨80岁以上的雇用方案。

80岁是什么概念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统计显示,2019日本平均寿命为83.7岁,其中女性86.8岁,男性80.5岁,堪堪超过80岁这一门槛。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日本第一次提议延迟退休。
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实现终身不退休社会”的纲领下,2020年2月,日本内阁会议出台《70岁就业法案》,规定自2021年4月开始,企业雇用有意愿的雇员直到70岁;同年3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国家公务员法修订案,拟将国家公务员的退休年龄从60岁延长到65岁。

一生悬命

「一生悬命(いっしょうけんめい)」是古日语用词,本来的写法应该是「一所悬命(いっしょけんめい)」。「一所」的原意是一块领地,而「一所悬命」最初是用来形容镰仓时代武士不惜生命来保卫祖传的领地这一行为。
演变进入现代的语境,这个词便被用来指代在自己的职位上,花费毕生精力努力工作。
区别于中国老人“含饴弄孙”的乐在其中,在日本老人看来,“辛苦了”不仅是最日常的一句问候,也是最高的一种称赞。
根据日本媒体统计,日本“50代”老人中,有近七成人希望在退休后依旧出门工作,有半数以上的人表示想一直工作到70岁,甚至有10%的人认为75岁以后也可以继续工作。
当然,有“有得选”和“没得选”是两码事,日本的老人是真想发挥余热还是只能硬着头皮上?
《老人漂流社会——“老后破产”的现实》是一档NHK的特别节目,跟踪采访一些日本的破产老人,他们以几近病态的形式,苟活于世:为了节省电费从不看电视、为了避免多余花销拒绝任何交际,每天的盼头就是在等待着下一次养老费的发放日。
而在日本,一个老人在退休之后,究竟需要多少钱才能生活?
2020年6月,日本财务省在一份关于老年人养老金的报告中提到,65岁男性和60岁女性在退休后的30年里,假设无病无灾,至少要提前存2000万日元才能维持基本生活。而将生病、住院等意外情况纳入考虑后,至少需要有3000万日元,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就是1500万日元(约100万人民币)。
而现实是,尚有20%老人的存款在100万日元以下。除了工作,他们还有别的选择吗?

弹性退休

作为“超老龄社会”的代表,截至2019年9月,日本65岁以上人口达3588万,占总人口的28.4%,位居世界第一。而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统计推算,到2060年,这个比例将达到40%。
老龄化带来的种种危害不必细说,最直观地来看,在过去10年间,日本警察逮捕老年人的比例,从2009年的6.1%上升到去年的10.6%。
老龄化趋势在全球蔓延开来,自上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人口的平均中位数年龄已从25岁增至33岁。
延迟退休的情况也发生在世界各地:和日本一样,利比亚、波兰和格鲁吉亚的居民需要工作至65岁,爱尔兰则以“66岁才能退休”一举夺下全球最晚退休桂冠。
回过头来看看中国。
根据中国发展基金会在2020年6月份发布报告预测:到2022年左右,我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到2050年,中国老龄化将达到峰值,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27.9%。这一数据与现在日本的现状相差无几。
而就如今看来,我国是世界上退休年龄最低的几个国家之一:男性满60周岁,女性满50周岁。
为了避免“老人漂流社会”的惨状重现,布局早就开始:2017年,人社部就提出“将退休年龄逐渐推迟至65岁”,但受各方因素影响,政策迟迟未能落地;2020年7月,《2020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又再度建议,在2025年之前正式将男女职工的退休年龄推迟到60岁,并将65岁作为目标退休年龄。
针对此次建议,有调查表明:超六成反对,不到四成的人赞成。
的确,从个人角度出发,延迟退休既需要多缴几年社保,又缩短了享受养老金的年限,难免会抗拒。
对此,社科院研究所所长郑秉文表示,针对不同的人群,应当实行不同的退休制度,给予特殊人群特殊关照。也就是所谓的“弹性退休”。
这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汇了,其实在老龄化程度领先我们30年的日本,已有现成案例可参考:在日本部分地区实行的“弹性退休“模式里,老人可以选择在65岁-70岁之间的任何时间点退休,不过越晚退休,可以领取到的养老金金额就越高。
根据计算,一个日本老人,如果选择从70岁开始领退休金,能拿到的总数相比从65岁开始领的总数要多42%;而如果选择从75岁开始领退休金,这一差距将达到80%。

人生100年

三百年间,人类寿命经历了两次飞跃:1700年-1900年,人类寿命从30岁提高到了45岁;1900年-1996年,人类寿命又从45岁提高到了76岁,而今,正向着100年的大关迈去。
“人生100年”已经成为热门词条,它最早的出处是《100岁的人生战略》。这本书由英国伦敦商学院学者Lynda Gratton和Andrew Scott所著,主张在人类进入社会长寿时代的同时,社会和经济将同步发生大变革。
他们预测,到2107年,主要发达国家中的半数成员2007年出生的人口里,2人中就会有1人能活到103岁。
以此为前提,如今被广泛认知的“受教育”、“工作”、“退休度过余生”三阶段生活模式也将极大地被颠覆,其间的界限将不再由年龄确定,人生变成各种学习、换工作、休息、再学习、再工作并以此进行循环的形式,直到死亡。
王朔曾在一篇小说中提出名为“橡皮人”的社会人格——“他们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是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的人。”
这样的人,放在职场上,就是一些“讨厌工作,没有热情,看不到未来”的职工;放在老人社会中,则大概率会成为“漂流者”。
终身学习、终身劳动已经是无法被否认的趋势,但在思潮上,劳动价值论却似乎越来越不被重视。个案之上,“财务自由”、“提前退休”屡屡引发高声量讨论,一时之间,人人都在试图寻找捷径。
当“长生”不再成为问题,如何“不老”才是我们应该要思考的。
分享到:更多 ()
Copyright © 2015-2024 woniupai.net 蜗牛派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16507号-1 | 本站内容采用创作共用版权 CC BY-NC-ND/2.5/CN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