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张振华两年前就成立了内蒙古华蒙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内蒙古种植紫花苜蓿的规模从1000亩扩大到3000亩,成功获得100万元融资。创业事迹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等40多家媒体报道。
张振华出生在内蒙古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小时候曾发誓以后不再当农民,但是长大后他逐渐明白,要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他打算改变家乡的面貌。
高考成绩超过重点线50多分的张振华,不顾母亲的反对选择了一所农业学校——华中农业大学。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想学习前沿的农业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产来改变家乡的现状。
一边上学,一边在内蒙古开展苜蓿草的种植事业,他的生活被划分成田间地头和教室实验室两部分:暑期农忙,农闲赶回学校复习考试。
张振华的父亲2012年开始养牛,在帮忙购买牧草时,张振华发现了苜蓿的宝贵。这种开着紫花、看似普通的草蛋白质含量丰富、再生性强,用它做奶牛饲料能提高产奶量,每年内蒙古的牧场要从美国进口紫花苜蓿数量上百万吨。
为什么要从美国进口牧草?我们能不能自己种?张振华开始着手紫花苜蓿的种植。和传统的种植方法不同,他采取的是机械化、规模化的模式,从播种到插秧都不需要太多人工。父亲拿出毕生积蓄,支持他用于紫花苜蓿的种植。华中农业大学拿出实验田来,用于苜蓿新产品的试验。
张振华最大的困难是说服农民。要实现大规模生产,需要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连成片。一开始,农民并不看好这种“奇怪”的作物,他们担心一旦失败对以后的耕种会有影响。张振华就挨家挨户去解释,并且提前付租金,让农民看到自己的诚意。
由于张振华掌握紫花苜蓿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技术,蛋白质含量更高的新产品在不断推出,市场需求量非常大,因此价格非常稳定。不到一年时间里,普通农户的种地收入从过去种玉米年收入1万元到现在种苜蓿年收入3万元以上。2014年试种的1000亩紫花苜蓿,纯利润已达150万元。
张振华看重的不仅是经济价值,紫花苜蓿的根特别长,有很好的防风固沙和固氮作用,如果大面积推广对生态改良很有利。如今,尝到甜头的农民开始找上门来要求学习种植技术,湖北省的一家企业也为他的团队专门建立了试验田。
农业科研的周期较长,研究一个紫花苜蓿新品种,至少需要八九年,自然风险较高,前期投入巨大,张振华的创业路每走一步都要去克服各种各样甚至根本无法预料的困难,但他有信心坚持下去。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蜗牛派
犀牛智造CEO伍学刚:不敢轻言赋能制造业,关起门做三年是为了稳
海松资本CEO陈立光:创业者要如何把握硬核科技创业的黄金时代?
高瓴创始人张磊“老友会”万字实录:穿越周期的秘诀是什么
阅文集团CEO程武:如何让中国故事和时代声音影响更多人?
德鲁克:管理是什么?优秀的公司是什么样子?
文远知行CEO韩旭:无人驾驶上的5G应用 重点是安全冗余与性价比
中兴手机CEO倪飞:力争3年重回国内大众视野 5年进入一线品牌
高瓴资本张磊亲述:究竟怎样才能在这样的世界中保持心灵的宁静?
沉淀15年高瓴张磊首部著作《价值》自序:这是一条长期主义之路
成长和赚钱是两码事——彼得林奇的经验与教训
橡树资本董事长霍华德·马克斯:理解投资世界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