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政策:江门市多措并举助“小微双创”提速-蜗牛派

创业政策:江门市多措并举助“小微双创”提速

总理报告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要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创新资源,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打造“双创”升级版。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支持优质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将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税收优惠政策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推动人力资源自由流动,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拓宽外国人才来华绿色通道。

在3月5日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更高标准。据了解,李克强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最早是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如今,他提出打造“双创”升级版,无疑是对“小微双创”工作出了一个更大的“命题”。

回顾江门作为,尤为值得大家关注!自2015年成为国家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和当时全省唯一的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市以来,江门大力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尤其是小微双创工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走在了全国前列。如:在全国首创小微“双创”指数评价体系、地级市小微企业名录系统与科技型小微企业名录系统,在全省率先推行小微企业服务补贴券并被全省试点推行……这一系列探索和做法无不彰显着“小微双创”中的江门作为。

改革没有功德圆满,创新不能一劳永逸!记者从市经信局了解到,去年7月国家财政部驻广东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给予江门“小微双创”工作“优”的绩效评价。今年我市将探索在全省率先推行小微企业集合债,持续推进“政银保”,研究推进“云税贷”,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题;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能力,加大小微企业服务补贴券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小微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多措并举把“小微双创”工作推向更高水平,打造江门“双创”升级版。

江门作为

实施12项重点改革事项 为“小微双创”提速

在全国“小微双创”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江门市委、市政府亦将实施小微双创上升为重要经济发展战略之一。江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我市将持续深化“小微双创”,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力求打造“全国小微双创之都”、全球华侨华人双创之城。

市委书记林应武强调,“小微双创”要紧紧抓住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市的机遇,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毅表示,今年我市要深化“小微双创”工作,做好迎接国家检查验收工作。

自2015年我市成为国家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和全省首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市以来,我市迅速出台了“小微双创1+15”系列扶持政策,在深化小微企业经济体制、健全小微企业投融资体系、完善小微企业激励和引导机制以及推动“小微双创”区域合作四大改革方向和领域,全面实施12项重点改革事项,加快推进“小微双创”工作。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近年来的“小微双创”工作实践中,江门积极作为、敢于作为、善于作为,在“小微双创”工作中探索出一系列“江门经验”,为“小微双创”工作贡献着“江门智慧”。

如我市在全国首创“小微双创”指数评价体系,聘请北京大学团队制定“小微双创”指数评价体系,包括6个维度、10个创新指标,为国内首套专项反映小微“双创”绩效指标体系,填补了“小微双创”指标统计的空白。在全国首创地级市小微企业名录系统和科技型小微企业名录系统,制定科技型小微企业认定标准,为小微企业享受扶持政策提供“身份证”。

商事制度改革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我市依托商事制度改革,大大优化了创业环境,降低了创业“门槛”。

从2015年9月在全省地级市率先实施商事登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2016年8月,在全国率先实施“九证合一”,到2017年2月率先实施“十五证合一”,再到2017年5月15日启动银政直通车服务,全市9家银行319个网点可为江门辖区内各类商事主体免费代办商事登记业务……我市商事制度改革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多证合一”改革彰显政务服务高效便捷,申请材料压减60%,办理时间压减70%以上,若企业选择全程电子化登记,可实现“零跑动”。

商事制度改革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新发展市场主体6.4万户,同比增长52%,主体总量31.5万户,同比增长14%,创历年新高。

近年来,我市还大力推行“三制”改革、一门式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以及全面推行涉企检查“双随机一公开”,极大提升了政府服务水平,得到企业广泛好评。

以一门式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为例,2016年9月蓬江区启动企业法人一门式综合服务改革试点,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成功实现了18个部门722项行政审批事项“前台窗受理,后台并联审批”,为企业提供登记准入、经营审批、过程监管到注销退出等全生命周期服务。目前,该服务已实现全市全覆盖,日均业务量超500宗,企业满意率达100%。

构筑金字塔型培育体系

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去年我市创建了一批“小微双创”示范基地,其中包括国家级基地2个、省级基地4个、市级基地29个,第二批示范基地的认定和扶持工作已经展开。

我市还着力提升平台服务水平,制定出台了公共服务和公共技术平台管理办法,通过统筹财政资金着力扶持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化应用、人力资源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市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网络,通过互联互通、共享平台资源,共同为全市民营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此外,我市还打造了覆盖全市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政企通信息平台,实现了政策发布、政企互动、协会服务等功能。据统计,该平台自开通以来注册企业已突破4.8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数的67%,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该平台每年为全市企业第一时间推送政策信息320多万条,切实解决政策到企业最后一公里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在全省率先推行小微企业服务补贴券,通过向小微企业发放服务补贴券的形式,对小微企业购买由签约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给予资金补贴,切实降低小微企业服务成本。据统计,目前我市已累计有近1.2万家小微企业申领了补贴券共5986.8万元。

如今,我市已经构筑起了一个“双创”金字塔型培育体系,建立起“小微企业一科技型小微企业一高企入库企业一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发展培育体系。其中,小微企业名录库已有入库企业达6.63万多户,科技型小微企业名录库入库企业2120户。2017年江门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达741家,比2016年翻了一番。

已建成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7家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小微双创”工作的一个亮点,是深化产学研融合,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在产学研融合方面,在结合了自身工业特色的基础上,引进培育综合性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形成了多层次、全链条、广覆盖的创新体系。

目前,我市已建成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家院士工作站、4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联盟。

此外,我市还积极创建“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建成了一批博士后创新中心、创业中心和实训中心、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双创”园、留学人员创业孵化基地。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有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家。

所有的创新能否取得突破,关键在人才。据了解,我市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在开展技能人才培训、抓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市通过支持普通高等学校、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与资质培训机构加强合作,提升了青年及大学生的创业实战技能。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1.1万人;总量达12.78万人,全市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人才达1.5万人。同时,我市已启动江门“人才岛”建设,将12平方公里的潮连岛打造成高技能人才基地和双创园,将其建设成为珠西乃至珠三角宜居宜创、富有文化气息及教育内涵的“人才岛”。

加快全国小微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

纵观全国,融资难、融资贵是困扰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初创型企业的普遍难题。为此,我市进行了一系列金融创新,打出了一组漂亮的金融“组合拳”,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的“痛点”。如,创新“政银保”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由政府出资1.1亿元设立风险金池,引入保险分担风险,撬动银行放大30倍提供贷款,政府、银行、保险三方按比例承担贷款违约风险。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受理745家企业申请,评审通过577家,推荐下达企业融资计划19.36亿元。

去年,我市还创新成立了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粤财普惠金融(江门)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当前该公司已经担保贷款3笔,贷款650万元。2017年5月份,财政部副部长刘伟到我市调研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充分肯定我市在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下了很大功夫,希望江门继续先行先试,更好地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我市还成立全省首家小微企业信贷保证保险服务中心,由保险公司对小微企业获得的纯信用贷款提供全额保险。2017年,共有97家以上小微企业通过小微企业保证保险贷款达7350万元。

此外,我市加快推进全国小微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推广第三方信用评级应用,对信用评级较高的小微企业在授信审批、贷款期限、贷款额度、贷款利率等方面提供优惠服务。数据显示,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925家完成评级,获得贷款289.3亿元,比评级前增加49.75亿元,减轻企业利息负担1.07亿元。

文/江门日报记者 谌磊

代表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千色花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达昌:

建议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税费负担

“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众多困难,希望国家能在税收、人才等方面为中小微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千色花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达昌说,自抵达北京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起,黄达昌多次强调自己关注企业营商环境改善的相关内容。此次,他准备了一份关于营造中小微企业良好发展环境的建议提交大会。

黄达昌认为,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系列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尤其是江门,推行“多证合一”、企业税收减免等方式帮助企业降低办事成本和运营成本。但中小微企业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和瓶颈。“企业成本较高,比如,江门绝大部分中小微企业普通员工月工资已经超过3000元,企业每年劳动力成本支出平均占总成本的20%左右。而且,人才流动频繁,高级人才难引进,普通工人难留住。在江门,35%的企业两年内员工流动达一半,27%的企业两年内员工流动超过三分之二。”

除一些外部因素,中小微企业自身也存在问题。“大部分中小微企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等偏少,60%的中小微企业没有科研资金投入,有科研投入的企业四成以上资金投入不到30万元。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企业做大做强和优化升级。”黄达昌说,中小微企业用于发展的资金也相对较少,由于一些中小微企业是轻资产,较难达到银行贷款的条件,导致无法从银行渠道获得融资。

黄达昌建议,国家应该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税费负担。比如,在推行“营改增”税费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政府基金及其他国家及省级收费项目的改革。允许在增值税进项中按一定比例抵扣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抵扣企业向银行的贷款利息支出。同时,加快企业社保全国统筹的工作步伐,“广东流动人口较多,如果实现企业社保全国统筹,缴费机制和转移手续都会简便很多,可以降低用工成本。”

在融资机制方面,黄达昌建议,可由国家进一步引导和支持各级政府建立和完善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由政府出资设立中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资金,并适当授予地级金融机构更高的审批权限,缓解企业融资难。“国家可以设立相关专项资金和各类基金,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等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管理培训等服务,鼓励中小微企业进行创新发展。”黄达昌说,让中小微企业获得帮扶的同时,也需要提出高要求。比如,通过恢复出口商检政策,提高企业出口门槛,保障出口商品质量,促进市场良性竞争。

(江门日报特派记者 徐海洋 赵可义)

创业政策:江门市多措并举助“小微双创”提速 政策空间 第1张

分享到:更多 ()
Copyright © 2015-2024 woniupai.net 蜗牛派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16507号-1 | 本站内容采用创作共用版权 CC BY-NC-ND/2.5/CN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