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出趣头条、一下科技、APUS等独角兽 红点中国的投资心经-蜗牛派

投出趣头条、一下科技、APUS等独角兽 红点中国的投资心经

9月14日,资讯界独角兽趣头条,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交易所,发行价定为7美元每ADS。结果开盘首日便迎来暴涨,最高涨至191.29%,因暴涨盘中五次暂停交易,趣头条的资本表现惊艳了众人。

作为一款新生代内容资讯APP,趣头条创始人谭思亮仅仅用了 2年零3个月便成功将趣头条送上了纳斯达克,且市值最高时一度逼近60亿美元。这飞快的成长速度令人惊异,但对于趣头条背后的A轮领投方红点创投中国基金(简称“红点中国”)来说,这一切都顺理成章。这家机构不仅是趣头条最早期的投资方,也是众多明星案例背后的猎手。

图为趣头条创始人谭思亮(中间)与红点中国团队

红点创投,是一家源自硅谷的老牌风险投资基金。自2005年,红点中国主管合伙人袁文达来中国开设办公室,红点创投已在中国进行投资13年有余,在国内投资的众多项目中,不乏奇虎360、一下科技、多盟广告、APUS、乐逗游戏、秒针系统、人人车、梆梆安全等明星企业。因为出色的投资业绩,袁文达也多次上榜福布斯全球最佳投资人金手指榜单。

正是这亮丽的投资业绩,2016年10月,红点创投正式成立中国基金,完成了总计1.8亿美元的首期基金募集, 2018年红点中国还成立了一期人民币基金。至此,红点创投在全球范围内管理的基金数量已超过10支,在全球投资了400多家科技公司。

趣头条的成功上市,红点中国又添了一个成功投资案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红点中国押注的“宝石”,如今这块“宝石”已然闪亮出它应有的光彩。作为众多明星案例背后的投资方,红点中国究竟有哪些投资秘诀?近期投资家网采访了红点中国合伙人张涵、红点中国执行董事张鸣晨,聊一聊红点中国多年以来的投资心经。

趣头条背后的投资逻辑

谭思亮孵化趣头条之前,就曾创立过一家广告公司,并通过上市并购重组赚到了第一桶金。在他选择二次创业之时,红点中国团队便已密切关注他的新公司。

张鸣晨介绍,红点中国聚焦在TMT行业早期项目的投资上,所投项目大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因此,在项目上筛选上,红点中国重点衡量三点:一市场是否足够大,二是否处于蓝海地带,三创始团队是否有足够的商业落地能力,并能快速建立起行业壁垒。趣头条完全满足这三点:

第一,市场空间足够大:从数据来看,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4.958亿人,占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的51.1%,且渗透率显著低于一二线城市;

第二,创始团队背景较强。谭思亮曾在盛大集团负责过在线广告平台业务,趣头条团队均来自51.com、盛大广告,都是行业老兵,对互联网用户心理判断非常深刻;

第三,趣头条团队执行力非常强,能够灵活应变,找准模式,迅速突破,建立壁垒。

2017年3月,趣头条2.0版本上线后,彼时,趣头条在Cheeth Lab资讯类应用排行榜上排名已是第11。红点中国团队找到谭思亮,作为A轮领投方投资了趣头条,成为趣头条最早期的投资方。

“当时在看趣头条项目的时候,‘增量人群或下沉市场’的概念还没有被频繁提起,但我们判断这将是移动互联网的下一波,增量人群的流量还是蓝海,赛道足够宽,趣头条一定能跑出来,所以红点中国团队也一直在跟进这个项目。”张鸣晨回忆。

对趣头条创始人谭思亮,张鸣晨有着极高的评价,“谭思亮是互联网赛道的顶级赛车手,具有极强的独立思考和构建商业的能力。他能够从市场和用户的动态演进中发现差异化机会,并将其迅速转化成商业产品;他的执行力也特别强,能够带动整个趣头条团队形成独特的商业文化。”业界评价,在上海只有两个公司一直是“加班到深夜”的,那就是趣头条和拼多多。

不负所望,趣头条上线一年,便在App Store资讯类排行免费应用中一度位列第四,通过个性化推荐算法与“补贴+收徒”模式,很快将一众APP甩在后面。截至2017年底,趣头条很快成为仅次于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的资讯类APP。

趣头条采用的“补贴+收徒”模式实现了早期用户的裂变式增长,但这种病毒式传播也一度令业界质疑。谭思亮曾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用补贴发钱建立竞争壁垒,在打车软件、外卖等市场已经被证明过是行之有效的。当你发现一个足够大的市场,应该迅速打造商业模式,获取用户,占领市场,建立行业壁垒。”

这也是为何上线不到两年,趣头条不仅获得了知名机构投资,腾讯、小米、京东等巨头也纷纷押注的原因。

“趣头条的根本目标在于为目标用户提供他们更喜欢的内容和服务,最终能长久留存的用户必定更重视的是阅读资讯的价值。同时,趣头条与其他资讯的差异化用户画像也决定了它所能满足的差异化需求。目前趣头条偏娱乐化的体验是用户喜闻乐见的,未来趣头条也会从这一点伸展出去,提供更好的服务。”张鸣晨坦言,自己非常认可谭思亮团队熟捻的思考和打法。

如今趣头条上市,也更加验证了红点中国团队的投资判断,而这只是红点中国投中的独角兽案例之一。

“早期”和“专注”成就高命中率

在红点中国有一个重要的投资理念:早期和专注成就高命中率。红点中国合伙人张涵解释,红点中国专注TMT早期,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和细分领域进行结合,深度聚焦消费互联网、企业IT服务等领域,同时还关注前沿科技领域。

之所以聚焦在这些领域,与红点中国的团队优势是分不开的,张涵认为:“红点中国团队的特点是工科背景,有非常强的行业经验,对技术本身非常了解,同时也非常具有国际眼光,所以对中国市场和技术的发展有预判的能力。早在2005年红点创投进入中国时,就早已在消费互联网领域有过一些布局,而自2016年起,技术驱动的企业IT服务市场也逐渐活跃起来,因此将投资赛道锁定在TMT早期。”

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红点中国主要在消费服务、交易平台、社交网络、视频娱乐及数字广告领域筛选优质项目;在企业IT服务市场则重点投资大数据与云计算、网络中心基础设施、信息安全、SaaS服务及人工智能等细分行业的项目。

从资金量上来说,由于中国消费市场的爆发潜力巨大,红点中国在消费互联网领域投资金额较大一些。

在消费互联网赛道,红点中国投项目的逻辑有一条准则:挖掘新人群、挖掘新场景。“要么是新人群,包括三四线下沉市场、老龄化群体;要么是新场景,与衣食住行相关的,以及与娱乐相关的消费场景等。除此之外,也要看项目单体的经济模型,未来是否有可能变成有较强盈利能力的经济模型。”

最近红点中国团队投了一款从事女性二手闲置正品交易的APP,名为只二。“女性闲置品将会越来越多,在消费升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处理闲置品的需求,特别是女性用户市场。只二满足了‘新场景、新人群’的特点。”张涵解释。

红点中国也是一下科技最早的投资方,这家公司不仅打造出秒拍、小咖秀、一直播等爆款产品,还成为移动短视频领域里的现象级产品。能发现并投资出这样的爆品,离不开红点在中国多年以来的积累。

自2016年红点中国基金成立至今,红点中国所投的大部分项目,都是以第一个机构投资人的身份参与,这得益于红点创投丰富的项目来源。张涵表示:“从专业度来说,投资布局的越早,获得的项目资源也越多,红点中国只在众多细分行业中挑选领头羊企业进行投资。”

独角兽猎手的投资秘诀

张涵从事了多年外企工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几乎是看到了自己十年后的样子,喜欢时刻挑战自己的张涵,毫不犹豫地选择跳出舒适区,加入了红点创投,开启了投资人生涯。

张涵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企业IT服务相关的项目,另外的时间兼顾消费互联网赛道的投资。“相对于消费互联网项目的高爆发和高风险性,企业IT服务的公司,需要更长的时间建立用户群体,但是在切准用户需求、开发出过硬的产品后,这类公司的存活概率和周期都会更长,这也是红点选择布局这一领域的重要原因。”

对技术了然于胸的红点中国团队成员,在这一赛道红点投资了梆梆安全、青藤云安全、芯盾时代、XSKY和云杉网络等知名项目,这些项目很多已经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红点中国在这一赛道的投资非常谨慎,张涵告诉投资家网,在没有看清企业IT服务项目的发展空间时,宁可按兵不动,也不多投。这大概是红点中国能投出独角兽的原因:重点投资技术驱动和资金效益高的商业模式,规避难以变现和高成本投入且低毛利率的业务。

张涵认为,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值得投资,首先要看它所处于的市场前景是否足够大和天花板是否足够高,未来要布局的市场是否是一个增量市场或者新生的市场;其次,再判断团队是否对市场有足够的了解,清晰的知道产品具体怎么做,了解市场痛点与优势,好的产品和价值输出都会获得资本的青睐;最后,红点中国会考察创始人的执行力和业务、技术能力,以及团队能力等,看团队是否与产品、市场有较强的匹配度。

总结红点多年来的投资特色,张涵用“稳健”二字来形容,对商业模式与技术的较高追求,是红点中国能够投出众多明星案例的原因。至于投资秘诀,张涵笑言:“当做得更加专业时,投资也会越来越顺,好项目也会更加认可红点中国。”

红点中国向来不以高估值、风口上的项目作为投资重点,而是更希望在项目成为风口之前,抢先一步投入资金。

因此,在以技术为基础的大数据与云计算、网络中心基础设施、信息安全、SaaS服务及人工智能这5个领域,也会是红点中国未来重点布局的方向。

在投后管理上,虽然侧重于早期投资,但红点中国仍然有非常系统和专业的精兵团队,在为创业者做业务协同时,只要被投项目需要,红点中国团队都会尽最大的可能帮其发展。

如今,虽然红点中国基金完全由中国团队独立运营,但中国基金与美国基金之间仍然维持着紧密的合作,这样便可以利用双方在全球市场的资源优势,帮助红点所有被投公司开展国际协作与资源共享。

尽管投出了诸多独角兽企业,但张涵认为红点中国还在不断学习与进步中。

分享到:更多 ()
Copyright © 2015-2024 woniupai.net 蜗牛派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16507号-1 | 本站内容采用创作共用版权 CC BY-NC-ND/2.5/CN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