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前员工被羁押251天,华为激起公众对超级企业的焦虑-蜗牛派

华为前员工被羁押251天,华为激起公众对超级企业的焦虑

蒋璟璟

华为前员工李洪元2018年12月16日离职期间,其部门主管报案称其敲诈勒索,深圳市公安局介入将其刑拘。251天后,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决定对李洪元不起诉,李洪元得以重获自由。此事曝引发轩然大波。面对质疑,华为最新回应:华为有权利,也有义务,并基于事实对于涉嫌违法的行为向司法机关举报。如果李洪元认为他的权益受到了损害,我们支持他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包括起诉华为。

因“前员工被羁押251天”事件而深陷舆论漩涡的华为终于发声。有别于过往类似案例中涉事企业惯用的“危机公关措辞”,华为的这份回应,依旧是强势硬刚,不仅没有形式上的道歉,甚至态度上也没有丝毫的善意释放。当然了,仅就有限的信息而言,我们并不足以判断到底谁对谁错、孰是孰非。就如同这一令人费解的“回应”一样,此事本身的来龙去脉也同样疑窦丛生。

一次劝退离职,居然演变成了刑事案件,这本身就是极不寻常的。梳理其细节,可以说极其复杂。在被羁押的251天里, 李洪元先后涉嫌职务侵占、侵犯商业秘密、敲诈勒索三个罪名。其间,检察院还曾两次将案件退回侦查机关补充侦查。值得追问的是,华为最初的举报是否存在诬告嫌疑?而警方启动刑事羁押又是否太草率?动辄动用刑事手段来介入民事权属纠纷,这本身就是令人焦虑的。

在真相完整呈现之前,我们并不应该简单将此事简化表述为是“前员工因索要离职补偿款,而被华为起诉敲诈勒索”。但的确,此事触及了职场中人太多的敏感点。以强硬的淘汰机制为由头、以强势的法务资源为支撑,某些强势的资方,的确在蚕食着员工的权益。所谓“内控”所谓“优胜劣汰”所谓“绩效考核”,一旦强化成了一种去人性化的、冰冷的碾压机器,那么所谓企业存在的意义又究竟在哪里?

而超越企业治理模式与内部管理文化的范畴,李洪元还在更深层面,搅动起人们的不安:一家超级公司,是否真的强大到可以影响公检法的权力使用?一家超级公司,又是否真的会决绝无情到会给自己的员工挖坑设陷、背后捅刀?事已至此,我们惟有期待着,李洪元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期待着严肃的庭审、控辩过程能够完整呈现真相。究竟是李洪元受了委屈,还是华为受到冤枉?我们等待着答案!

分享到:更多 ()
Copyright © 2015-2024 woniupai.net 蜗牛派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16507号-1 | 本站内容采用创作共用版权 CC BY-NC-ND/2.5/CN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