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家乡土地上的创业梦-蜗牛派

写在家乡土地上的创业梦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朝天区大滩镇立新村的丁彬瀚在读书时就有一个梦想——希望通过自己能够带动家乡父老一起致富,改变家乡贫穷的现状。

  尽管大学毕业后,得到了在高校任教这样一份不错的工作,可梦想就像种子一样,一旦种下就难以自拔。两年后,丁彬瀚还是毅然辞去教师工作,回到了家乡的土地上,开启了属于他的创业路。从未放弃的“土地梦”

  大学期间,丁彬瀚学的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农业无直接联系,可对一直有着“土地梦”的他来说,这并未阻碍他回乡创业的激情。

  作为一名从大山走出来的大学生,自小经历农村生活的艰辛,在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的日子里,丁彬瀚并没有到了大城市的喜悦:“看看外面人们的生活,回想家乡乡亲们生活依然是那么的艰辛,与外面的差距实在是太大。”

  大学四年的时间里,他经常在书本或网络上查阅符合家乡致富的项目,也曾在家乡让父母尝试天麻、魔芋、金银花、土鸡养殖等。但这些项目周期太长,很多乡亲不愿意跟着他干。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与亲戚的交谈中,丁彬瀚了解到近几年朝天区大力发展香菇产业,而且效益非常不错,常年天天有收益,这让他动了心。通过2013年和2014年的实地考察,最终在羊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丁彬瀚的食用菌种植项目在银铃村二组袁家坝落了脚。

  激情绘制梦想蓝图

  当然只有创业想法和创业激情是不够的,资金、技术等现实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对丁彬瀚这个“门外汉”来说,直接关系到创业能否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刚工作一年,没什么积蓄,而一直靠传统农业维持生计的父母也拿不出更多的钱来支持这个创业梦。就在他一筹莫展时,朝天区人社局及时伸出了援手,帮助他在银行贷了10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使其迅速摆脱了创业前期资金短缺的问题,解决了燃眉之急。同时,他又向亲朋好友借了20多万元,加上另外两个股东的投资,丁彬瀚共筹得创业资金85万元,解决了基础建设及原材料购买资金问题。

  作为一个非农业专业的大学生,创业之初的丁彬瀚对食用菌种植技术一窍不通。眼看食用菌生产最佳时期的到来,在短时间内学会种植技术是不现实的事情,于是他请来食用菌种植技术员作指导,于2014年10月中旬结束了大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食用菌种植做好了准备工作。

  从第一灶食用菌袋的出炉到2015年4月1日,已累计制作了22万根菌棒(含夏菇:10万棒,冬菇:12万棒)。在这短暂又漫长的过程中,丁彬瀚每天起早摸黑,风雨无阻地穿梭在田间地头,手套一双双的磨穿,手上一个个血泡揪心的疼,汗水就像雨水一样在脸上肆掠。虽然这般超负荷地工作,他却毫无倦意,“因为心里有梦想在召唤。”

  3600多根钢管和几十吨篷布搭建而成的86个种植大棚,再加上一个60平方米的冷冻库,就这样在30多亩的土地上绘制成画,绘出了丁彬瀚的创业蓝图。

  期待风雨之后见彩虹

  然而,创业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一年多时间,深深感受到理想和现实是有很大差距的。”丁彬瀚感慨地说。

  丁彬瀚所说的“差距”,主要是在对市场的预期和资金的运转上。2014年,香菇价格在高峰期可以达到7元/斤,而今年自家大棚正式出菇后,香菇市场却进入了“寒冬”,高峰期最高4元/斤,最低时更是低到2元/斤。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去年的价格卖出20万袋香菇,收益可达到100多万元,而按照今年低迷的市场,实际收入仅50多万元,少了近一半,“市场风险太大了!”预期收入减少,让丁彬瀚在资金周转上显得尤为困难,“除去还贷、大棚投入、工人工资等,手上根本就没什么流动资金了。”

  困难面前不退缩。丁彬瀚对食用菌种植还是充满了信心,他认为,食用菌种植不打农药,是绿色食品,而且营养成分高,味道好,市场的销售路子还是挺广的。

  说起未来,丁彬瀚有着自己的想法:一方面,他将继续扩大香菇生产规模,拓展销路,争取在今后的时间里将产品包装成袋,实现规模化生产,创建自己的农业公司,走“公司+农户”的创业之路;另一方面,他打算在经营好目前基地的前提下,等老家交通条件改善后,再建一个农业种植基地,成立农业合作社,从事天麻、香菇、魔芋、中药材等种植,带动当地乡亲一起种植,实现现代农业生产,最终实现“我致富,大家富”的人生梦想。

分享到:更多 ()
Copyright © 2015-2024 woniupai.net 蜗牛派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16507号-1 | 本站内容采用创作共用版权 CC BY-NC-ND/2.5/CN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