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190cm、颜值高、90后、海归、学霸、有商业头脑……这样的人设太过完美。如果说要“挑刺”,那便是他于大三那年辍学,而选择辍学的理由又那么“理直气壮”:自己研发的专利项目获得数十万美金的风投,毅然决定走上创业之路。7月16日,五邑华侨广场会议中心的“全球华侨华人青年创梦工场大赛决赛”现场,团队DaStrongCorporation通过两轮的竟逐拿到了最高分,他们的主动电磁散热装置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当走下领奖台,团队负责人已经汗流浃背,数日的熬夜终于换来想要的成果。本期的人物,一起来关注任性的90后创业者:徐韩洋。
学霸
美国顶尖高校大三辍学
7月16日,作为“中国青创汇”重点活动之一的江门市政府主办的“全球华侨华人青年创梦工场大赛”决赛现场,徐韩洋作为团队的陈述人,身着西服皮鞋,面对众多评委,侃侃而谈,最终他的项目以最高分获得了冠军,市长邓伟根为他颁奖,团队还拿走了10万元的奖金。
走下领奖台的一刻,他已大汗淋漓。“一方面是因为紧张,另一方面就是南方的气温太湿热了。”徐韩洋还未完全适应南方的气候,生长在浙江绍兴的他,此后又去美国求学,是在创业后才长时间待在南方。
徐韩洋1994年出生,标准的90后,身高190cm,从小就是学霸。高三毕业那年,他决定出国留学,但他的出国是有条件的。“我本来初中毕业就能出国,但我爸不让我出去,还把我护照扣住了。高中毕业,他终于答应让我出去了,前提是我必须参加高考,他老人家比较传统,不希望别人说自己的儿子是因为学习成绩差才出去‘ 混’文凭的。”在高二就开始“脱离”课堂的他,高三最后半个月突击,考出的分数足够让他选择国内最顶尖的学府。
他一边准备高考一边准备申请美国的大学,最终他如愿进入美国的一所顶尖私立大学莱斯大学(R iceU niver-sity),开始了机械工程、经济学的双学位求学之旅。“可以说我所接受的教育,让我的思维方式有所改变,接触到的环境也和国内不一样,这也促成了我今天的选择。”
他的选择,即是在21岁大三那年,选择辍学。“我和另外两个合伙人设计出的项目,就是这个电磁散热装置,参加了美国的43N orth(全球最大商业比赛),最终获得了第二名,我们也是进入前十的唯一亚洲队伍。”这个比赛让他获得50万的风投资金,而正是有了这笔资金,他和几个合伙人决定走上创业之路。他的这个选择再次受到父亲的强烈反对:“你能想象到的,父亲对儿子说,以后你怎么样我都不管了,他可能就当我是玩两年,之后还会回去学习的。”
创业
他人想购买专利和团队被拒
和众多刚开始创业的团队一样,徐韩洋和合伙人面对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问题。刚开始,他们即收到有收购他们专利和团队的公司。“说实话,当时团队里确实说,既然可以赚到钱了,那就先卖了赚了钱再说。”这个时候,徐韩洋向从事房地产行业多年,有创业经历的父亲征询了建议。“他告诉我,你既然认为自己的专利能有更广阔的市场和前景,又选择辍学了,那就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并将它产业化。”
于是,徐韩洋坚持将自己的专利产业化,而产业化的地点就在国内。“我们是坚持回过来做产品的,而且也考虑到国内成本相对要低。”此后他们又陆续收到一些投资,就在参加江门梦工厂比赛的前两个月,他还收到了河北一家企业1000万的投资,而他在国内的公司也在河北唐山注册。
不过,徐韩洋很坚持将自己产品的产业化重点放在广东。“电子产业还是广东比较发达,这边也有氛围。”目前,公司一直在寻找落户城市,江门也是他们的考虑点之一。
参赛
准备比赛到凌晨四五点
来江门参加比赛是经朋友介绍,而一开始他并不是很了解这个比赛的奖金有多少。“我们并没有很关注奖金,而是想要更多人了解我们这个产品,了解我们的团队,所以来参加了。”
不打无准备之仗,准备比赛他用了近3个月时间,而临近决赛,他每天到凌晨四五点才睡。“一直在猜评委会问什么问题,我该怎么回答,上台前还很忐忑。”决赛现场,他西装革履,面对众多的评委介绍了自己的技术,表示独创的达创散热模组,即使用电磁振动技术取代传统的轴承风扇,利用电磁场对扇叶施力,促使扇叶摆动,这项技术已经拥有中、美、德专利15项。
“硬件一旦铺开即是变革性的,现在,美国、日本、台湾的公司靠技术垄断就掌握一个技术的核心发展方向,而国内企业只能通过产品生产来赚取微不足道的利润。我们通过留学、工作,得到了经验,希望把这个尖端科技带到中国来进行产业化,让更多人相信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未来。”徐韩洋如此介绍。
现场评委对这个项目给予了一致好评,徐韩洋以最高分获得冠军,评委们还希望这个项目能够落户江门。“可能因为我是做硬件的,评委们很多是做实业的,所以他们会对我的项目有好感,实际上其他团队很多想法也是非常棒的。”徐韩洋很有风度,也一直很谦虚。
成长
创业过程就是成长过程
对于产业的落户,徐韩洋和团队一直致力于选择最好的地点,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一直在接触不同的客户。“这是个不断成长的过程,我以前会睡懒觉,但现在要做表率,所以无论前一天多累第二天我都准时起床。”现在,他的团队已经有20多个人。
而这个团队十分年轻,平均年龄只有30岁,徐韩洋也就22岁。“和客户谈的过程中,确实会有不少人说,你这么年轻,或者说不跟公司年龄不到五年的团队合作,但我们能拿出诚意,我们对自己的产品很有信心,这点很重要。”
在国内寻找落户的过程,他们也遇到了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我们之前想要做个样品,拿到一个厂商去做,他们答应了一天能做出来,结果一拖再拖,四五天后说做不出来。在国外这是很少发生的,但这是个大环境问题,我们无法短时间内解决,只有做好自己。”做好自己,一直努力,徐韩洋说,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成长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