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再创业两年却因“人”而止-蜗牛派

他再创业两年却因“人”而止

  “前一天晚上,我真是哭了半宿!”任荣荣见到记者时,眼睛还红红的。她是一家人力资源企业负责人。对于她而言,这段时间最为困扰的就是人才问题。“这个员工,我带了5年。我们在工作中合作得很愉快。最近,她结婚了,就说什么也不来上班了。”像这样“突然而至”的人才问题,也是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阻碍因素之一。

  马先生原来经营房产中介,从2015年开始尝试运作智能化社区服务物联网平台项目,成立了微爱社区共享服务有限公司。这个项目,以在线预定的形式,提供标准化家政人员上门服务。最初,他利用“众筹”“合伙人创业”等模式来运作,希望在沈阳形成一个覆盖整个家庭生活的物联网生态服务平台。在当时这是相当不错的概念和服务模式,然而最终这样的尝试在2017年10月终止。其中一个项目的阻碍,就是人的问题。

  “刚开始,希望以高工资把优秀人才吸引过来一起做,结果发现,高工资引来的人,虽然懂互联网、懂运营,但水平不高,试用几个月后发现,其实他们的能力和获得的工资是不匹配的。我们去广东,找到有经验的公司取经,发现我们在对人才有针对性的培育上存在不少问题,也没有前瞻性。我们到北京或者南方城市招聘人才,多少钱(人家)都不来。企业家有理念有梦想,但还是被人才问题局限住了。”

  两年再创业,马先生身心俱疲,他只好回到老本行——继续做房产中介。“南北方对创业的投入度和认知是不一样的。我去南方研究智慧社区、共享社区,可很多新的东西沈阳人都不感兴趣。我们很多东西都有滞后性,知道这种(理念)很好,但迟迟拖着不落实去做,等真正做出来已经落后了。我们做的过程中,南方这种模式已经做成功了、用上了。认知方面是一大问题,这是很客观的因素。百姓的认知也是问题,要改变这种认知方式很难。”

  东北大学校长赵继:

  人才管理也是营商环境的一部分

  “我曾经问过我的学生,找工作最看重什么?是机遇、是事业发展平台,还是工资薪酬?是这个地方给10万,在那个地方给9万……其实,不是简单这么比较,要综合比较在哪里事业发展机会比较多,所以‘机会’特别重要。比如说京津沪和广东,事业发展的机会比较多,特别适合年轻人创新、冒险、拼搏的特点。”

  赵继认为,人才管理也是营商环境的一部分。

  “在东北有个观念,不进国企、不进政府,不体面。有一次媒体报道,东北大学去年进入国企比例是多少,今年下降了,好像今年工作没做好。我倒觉得,这是个可喜的变化,因为很多毕业生已经往民企选择了。因此,一定要搭建更多的除了国企、政府以外,能够消化就业的民企平台和发展机会,这一点非常重要。”

  愿意选择留在沈阳,创新环境才会好,产业环境才会好,营商环境也才会好。“青年、特别是高层人才,最看重创新创业、创造发展的机会,他们不把薪酬放在第一位。5年来,学校新增人才(学者)60位,说明什么?说明小环境可以改善,小环境也是平台。关于人的发展,我最后的总结是——海拔高度等于自身高度+平台高度,有了平台高度才会有自身高度。海拔高度比较高,高层人才也比较看重。我们的薪酬和广东沿海、深圳、北京、上海有差距,为什么那么多人仍然过来?态度在这!因此,一定要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才能让人才留下来。沈阳要在这方面进行足够的思考。”

  沈阳智联招聘市场部经理刘洪真:

  民企可以大力推行“合伙人”制

  一些民企人才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民营企业自身发展动能不足,不能给员工更高的升职空间;

  第二,就是“90后”求职者已经成为人才市场主力,这些年轻人求新求变,追求个性,造成岗位流动性强。

  刘洪真从人力资源专业的角度认为,解决民营企业人才问题要向内求,就是自己练好内功,给员工提供更大的空间。另外,从用人方式上,也要大力推行“合伙人”制,做到每个员工都是合伙人,成为企业的管理者;还可以推广定制培训模式,与高校、培训机构合作,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责任编辑:罗晓燕)

分享到:更多 ()
Copyright © 2015-2025 woniupai.net 蜗牛派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16507号-1 | 本站内容采用创作共用版权 CC BY-NC-ND/2.5/CN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