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公里外,威海联桥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由企业自建的7条高溶脂熔喷料自动化生产线正高效运转,这是疫情发生后,联桥集团新材料职工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刘福平带头研究并改进的生产线,月产能达1200吨。
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一项项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为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已成为企业持续创新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一线技能创新人才培养、发挥一线创新人才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工作载体和平台。如今,威海火炬高新区已建成省、市、区各级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330家,完成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12667项,创造经济效益近5.6亿元。
“制度+赛事” 厚植创新平台
“职工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创建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让职工成为创新主人翁,充分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把创新工作室打造成为职工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平台,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实现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高新区总工会负责人对创建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工作作出精准解析。
为充分激发企业创建热情,激励职工创新,威海火炬高新区总工会出台奖励办法、建立考评机制,推动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岗位练兵、名师带徒等各类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参与到创建工作中。同时,威海火炬高新区总工会结合全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层次职工创新的特点,大胆突破,鼓励企业将职工创新工作室建在车间、班组、流水线上,推动职工创新“遍地开花”。
为确保创建质量,高新区总工会对创建工作进行明确规范,建立了严格的考核机制进行督导考核。考核合格的,给予至少3万元的资金支持,到2019年高新区总工会已经投入330万元用于创新工作室建设。参照市级、区级奖励机制,不少企业也出台了激励政策。威高集团有限公司年发放奖励资金达700余万元。威海市联桥集团不仅将职工创新成果收益的1%—5%用于奖励创新团队和职工个人,而且对获得不同层级工匠、劳模称号的职工也给予岗位津贴。
在各种利好政策的驱使下,创建活动在威海火炬高新区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典型+交流” 提升创建含金量
威海火炬高新区总工会在加强企业创新规范化、集群化、品牌化建设上持续用力,先后培育打造了15处职工创新典型单位,根据企业经营特点分层次召开观摩推进会、座谈会,推广示范单位的先进经验,将创新的种子播种到每个企业、每个车间,让每个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职工创新由“各自为战”变为“集中会战”,创新成果由“一枝独秀”变成“满园争芳”,“工人创客”竞相涌现。
威海天力电源宫大东创新工作室,组员由成立之初的12名发展到现在的30名,每年为公司生产技术革新、改善100余项,4年累计达到500余项,其中50项研发革新成果荣获了省级、市级、区级奖励,被山东省总工会授予省级示范创新工作室。
天力电源宫大东创新工作室
外资企业新兴电子专门委派技术上有专长、创新能力较强的杜青峰为带头人,培养打造的“青峰创新工作室”成立仅一年的时间,就有12项实用性创新课题获得威海市级职工技术创新奖项。
如今,区内参与创建的单位涵盖范围越来越广,工作室类型也由最初单一的技术创新类发展成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多种类型,达到市级以上职工创新工作室标准的已有249家。
“导师+实训” 创新能量辐射全区
高新区工会依托创新工作室,按照“全员发动、全员培训、全员提升”的要求,以技能培训、技能比赛、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全区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活动,着力培养高技能职工。
在区总工会的积极推动下,各职工创新工作室建立了“师带徒”的传帮带制度和长期人才培养制度,从大技改到日常小问题,师带徒着力研究解决,并且每月有计划地对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充分发挥学习培训、技能传承、创新攻关职能,职工的实际操作能力迅速提高。
目前,全区共建成330个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3200支骨干团队,带动全区5万名职工参与创新竞赛活动,通过“一带一”、“一带多”的形式,结成师徒对子8380对,职工全员创新作用日益凸显。
滴滴汗水,汇成一股强大的创新力量。“工人创客”在引领高新区发展过程中正辐射出越来越强大的创新能量,推动着企业不断冲击新目标。
(图片来源:威海火炬高新区)
(责任编辑:赵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