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创新载体进入“拼服务”时代-蜗牛派

深圳宝安创新载体进入“拼服务”时代

  今年是宝安区首次开展科技创新园区年度考核工作。为了规范引导创新园区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今年年中,宝安区科技创新局对全区科技创新园进行摸底,从经济指标、创新指标、配套服务、企业质量和人才聚集等多维度建立了一套考核体系,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综合考核,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空间支撑。

  对创新园区制定考核体系、开展园区年度考核的背后,则是宝安区园区服务理念的提升与转变。

  近几年,随着宝安转型升级步伐加速,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大批科技创新载体在宝安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区内许多工业区在“腾笼换鸟”、升级改造之后成为新兴科技产业园区、创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中粮、万科等品牌地产也开始在宝安布局科技地产。经过多年的培育,创新园区的硬件设施、产业配套日趋成熟,开始从“拼硬件”走向“拼服务”时代。

  “宝安的创新园区已经进入‘拼服务’的阶段,对政府的服务理念、服务能力、服务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迫切需要更好的引导,更强有力的培训和更大的支持。”宝安区政协委员林填发表示。

  过去

  “95%园区管理公司像物业公司”

  说起宝安的创新园区,就不得不提旧工业区改造。21世纪初期,跟随宝安产业转型的步伐和南山的产业外溢,宝安的许多旧工业区抓住市场变革和需求,对工业区进行改造提升,完善硬件设施,许多老旧工业区实现“华丽转身”,成为承担产业转型和创新企业发展的载体。

  虽然硬件设施得到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初期,宝安不少由旧工业区转变而来的创新载体的运营理念仍未发生明显变化。许多产业园区的招牌虽然从“工业区”换成了“创新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但仍然处在“房地产驱动”阶段,当时甚至有业内人士坦言,“宝安95%的科技园区管理公司还是物业公司”。有些理念较为先进的园区,也只是为企业提供较为简单的服务,如工商注册、政策申报、专利申报、财务管理等,对园区企业来说远远不够。

  “我认为这个现象与宝安当时是供方市场有关。”大公坊创客基地创始人丁春发表示。丁春发认为,这一模式兴起之初,宝安不少由旧工业区改造而来的科技创新载体都是由社区股份公司转租给中介公司,中介公司再转租给专业团队,由于过去厂房供不应求,使得园区管理方式比较粗放,即使在厂房升级成为科技园区后,这种管理方式也有一个惯性延续的时间。

  “不过,随着宝安的科技创新产业园区越来越多和企业逐步向高精尖发展,单纯转租、没有自己服务模式和科技服务板块的园区管理公司,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当大家的硬件设施都差不多的时候,下一步拼什么?当然是要拼谁的服务更好,谁能更好地帮助企业和创业者。”丁春发说。

  转变

  改变运营思路转向“拼服务”

  近两年来,宝安区大力加快创新产业空间拓展、提升创新载体水平,全区“科技桃花源”总数已达63家,提供累计650多万平方米的产业发展空间,入驻企业总数超5500家。园区体系日益完善,园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市场的倒逼下,宝安的创新载体开始不断提升服务理念与服务质量。

  以位于新安街道尖岗山片区的汇聚创新园为例。汇聚创新园是宝安区十大产业项目之一,2015年4月开始启用。园区成立了专业管理团队和咨询专家团队,引进了工商代理、财务管理服务、创业扶持政策、创业发展咨询、投融资服务、知识产权服务、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及年检、软件企业认证、科技项目申报咨询服务、法律咨询服务、资讯服务等多项专业化服务,并搭建了物联网公共技术平台,依托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和高科技人才队伍建立了中山大学(深圳)研究院—国家级数字家庭互动应用工程实验室,为孵化器入驻企业提供研发、测试、查新、科研信息资料搜索等服务,帮助物联网创客团队解决“研发实验需求”,为其完成技术孵化。

  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位于宝安区银田路的宝安智谷。宝安智谷由宝安知名的物业经营企业华丰世纪集团打造,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智谷的前身是工业厂房,重新规划升级后,智谷联合中国智慧城市研究院、中国中小企业家协会等,引进约100家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及金融、科技中介等专业配套机构,发展以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规划建设智能机器人、智慧园区系统、智慧安防、智慧公寓、无线传输、智慧电子商务、无线支付、智慧终端、小微企业孵化器、小微企业加速器十大产业功能区,最终打造集智慧产业研发、高端人才引进、综合增值服务于一体、面向全球竞争的智慧产业创新园区。

  除了园区硬件升级,宝安智谷的管理模式也随之升级,设立了专业服务管理机构,为各进驻企业提供产品交易平台、融资担保平台、信息交流平台、产学研平台、物流运输平台、人力资源平台、企业管理咨询平台七大服务平台。

  难点

  科技服务专业人才难找难招

  尽管宝安园区的运营理念已发生根本转变,但现实困难仍然存在。“最主要是科技服务的专业人才比较难找。”国家级创业导师、四方网盈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恩国对记者表示。

  科技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政策咨询、专利申报、工商注册,还需要提供市场对接、投融资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甚至创新创业指导等更深层次的服务。众创空间所需的服务更多,创客往往只是带着一个好的点子或者专利进入园区,专利转化、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提升等都需要园区方的帮助。在这一整个链条中,科技服务专业人才尤为重要。

  记者了解到,无论是宝安的科技产业园区,还是创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目前最缺的都是科技服务方面的人才。科技服务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但宝安的科技创新产业也是近三五年才出现突破性发展,科技服务行业更是处于萌芽阶段,符合科技服务要求的人才非常难招。虽然政府和社会培训机构也开办一些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从业人员培训,但无法满足园区的需求。

  “合格的培训,应该让学员知道科技服务和创业服务是什么,怎样和园区企业交流,怎样进行系统的创业辅导,怎样和资金对接、和市场对接,怎样协调科技服务的各个内在板块等,当然还要包括实操。如果每一期能培养出二三十个工作人员,就能支撑起园区的科技服务系统。”刘恩国说。

  丁春发认为,宝安的科技创新载体有不少是由工业区转化而来的,做科技服务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目前,科技服务人员的相关培训的确存在不系统、不深入的问题,需要建立更规范更科学、层次更高的培训体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无法由某一个机构单独推动,需要政府、科技载体、培训机构的多方合作,才能取得实效。”

  建议

  政府加大规范引导支持力度

  提升园区服务能力的迫切需求,让宝安的创新载体对政府服务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多个创新载体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希望政府可以搭建更多的平台,进一步提升培训、交流、沙龙的专业性,制定更多支持园区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丁春发认为,政府可以搭建起一个提升科技载体科技服务能力的“框架性规划”,然后督促各个载体去逐步落实。同时,政府还可以根据园区、企业、创客的需求搭建各类平台,如知识产权平台,因为对创业企业和创客来说,知识产权保护至关重要;搭建学习培训平台,由政府统筹,请来高水平的创业导师为载体做培训和学习,并推动优秀的导师资源在各个创新载体间流动,实现培训学习资源合作和共享;为科技载体建立规范化的学习平台,每一个载体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提升。“总体来说,宝安的技术人员和园区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要比南山弱,所以为他们做技术提升、管理提升更有必要,宝安的相关部门如果可以联动起来,和社会机构联合开设创新学院、创客学院、创新特训营等,相信会取得不错的效果。”丁春发表示。

  丁春发还建议,政府可以引导创新载体完善创业导师制度。合格的科技载体,尤其是孵化器、众创空间,创业导师必不可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行业内的创业导师回报制度却极度不完善。科技载体尤其是刚刚起步的孵化器和创客空间,都还处于摸索中,盈利能力弱,没有能力支付创业导师费用。现在活跃的创业导师中,大部分都是依靠自身情怀帮助年轻人做义务指导,或者举办一些论坛等公开活动,针对性和深度还远远不够。

  政协委员林填发则认为,宝安可以借鉴今年大热的“宝安第一课”形式,设计专门针对企业的“宝安第一课”,让每个落户宝安的企业可以明确了解宝安的产业发展环境、产业政策法规、产业服务平台等,帮助企业更好地扎根宝安。

(责任编辑:罗晓燕)

分享到:更多 ()
Copyright © 2015-2025 woniupai.net 蜗牛派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16507号-1 | 本站内容采用创作共用版权 CC BY-NC-ND/2.5/CN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