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能力”和“撕逼”这两个选题,是对一些正确的废话的自我反思,写了一些然后决定不继续写下去了,因为在我看来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因为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所以不希望只是把大家的情绪勾出来不了了之,摘取一部分思考供大家参考,权当请教,促进交流。
谁说产品经理一定要有沟通能力?
最近(很久以前)紫原作为面试官接触了几十个产品经理之后,发生了两件事使我对”沟通能力“这个词开始重新思考。
1.绝大多数年轻的产品经理,在谈起对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的认知时,往往想与我形成默契般,刻意先忽略关于核心能力的表述。
“基础的先不谈,先说说软实力要具备沟通能力巴拉巴拉…”
好像这样说会显得比较厉害
本末倒置
2.一个我比较认可的候选人,因为口齿不甚清晰,声音不太洪亮的原因被其他面试官以”沟通能力不行的理由PASS掉了
当我们谈产品经理的沟通能力时,我们在谈什么?
产品经理在职场中有机会被评价到沟通能力,有以下几个场景
以需求评审为例
需求评审面向的对象是以研发人员为主的公司同事,在这个会议上,产品经理要将自己单位时间内的思考和解决方案,以prd配合口头表达的方式传达给大家。让大家知道为什么做,怎么做
使大家认知一致后,再从各自立场基于专业和经验思考可行性;最终确认方案可行反馈排期或提出问题,等待方案调整后的再次评审
需求评审的本质是让参加人员理解并认同需求价值,对需求的实现方式达成统一
产品经理讲述需求价值时,目的不是说服大家,而是通过客观的描述,为大家展开自己的思考,引导大家从更多维度发表意见从而辨别出需求的真实价值
产品经理讲述实现方式时,不是让大家在听了一遍产品经理的表述之后就全部记住,而且在听的同时查阅PRD,确保在未来的开发周期,大部分的问题都可以通过PRD的内容去理解
”沟通能力很强”的产品经理A,把需求评审变成自己的talkshow,情绪饱满语句华丽,热衷于完成自己口若悬河的长篇大论,对自己勾勒的美好蓝图充满信心;被质疑时,也会找到各种理由说服对方按自己的想法执行。每一次需求评审都“很顺利”
“沟通能力不行”的产品经理B,需求评审像是汇报工作,小心翼翼紧张兮兮,轻声细语的讲解自己的思路。出现质疑时如临大敌,讲解被打断开始确认问题,质疑解释清楚后继续讲解。每一次需求评审都“没有效率”。
参加评审的双方往往一开始就不在平等的层面展开沟通
谁主张,谁举证,划分客观事实和基于对客观事实的调研观察得出的主观结论,表达的越全面越能帮助评审人员发现问题引起讨论,降低评审人员的思考门槛,不要强行引导
需求要完善,如果在核心流程上存上偏离和缺失,那讨论会一直停留在宏观和业务层面,无法落实到细节和具体执行的内容
不要通过信息差来增强说服力,假如一开始只抛出结论,在其他人质疑时再拿出依据反驳,可能会显得比较厉害,但是会影响提问者的积极性
一开始就要同步信息,确保大家在基本一致的认知中进行沟通。而且你获得的信息并不一定正确和全面,所以有必要就在一开始同步出来做为论证的一部分
还有如下日常场景
不一一详细赘述,“沟通能力”在这些场景下同样是工具,不是核心因素
- 产品宣讲
- 用户调研
- 业务调研、需求沟通
- 面试
“表达能力”具备迷惑性,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正常的沟通
到底只是一个人在滔滔不绝侃侃而谈,还是双方真的互相聆听,get到对方,同步了信息
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表达出的内容无法落地,表达能力就成了吹逼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讲,沟通是指双向的交流
即信息的发送和接收
所以在双方的沟通中,并不存在一个单方面的衡量标准
沟通不畅,可能是你发送失败,也可能是对方接收失败
在从逻辑的角度讲,一次有效的沟通,是双方的共同作用,与单方面的沟通能力,没有直接关系
每个人都会有类似情况,和朋友聊天高谈阔论,向领导汇报如鲠在喉
这不是沟通能力的差异,这是交流的意愿和交流内容质量的门槛的差异
为什么会普遍存在这种认知
沟通能力本质是个工具,为什么被或多或少的放大到能力评价上
1.面试主要靠短短几十分钟的沟通
沟通似乎每个人都可以,轻易无法被定性为不具备该能力,所以面试者喜欢强调
一些面试官不具备评估候选人与岗位的匹配度的能力,从自己更了解的“沟通能力”上进行考察和凑评价
面向一些领导同理
2.产品经理要协调各个部门,“舔”的到位,能建立良好的职场形象,便于推动和汇报工作
而“舔”通常是靠语言来实现,便被同事归纳为“沟通能力好”
面向甲方爸爸同理
3.自我营销时代,带给大众的错觉
不明觉厉的、高度浓缩的、有冲击力的、有情感共鸣的内容往往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人们对一个人能力的印象,通常是通过他的言谈举止形成,而不是和他朝夕相处
VC对一个产品的印象,抛开人的因素,通常是通过路演的大展蓝图形成,而不是亲自体验真实的生产环境,每日监测真实的数据
沟通能力不是靠表达状态衡量的
沟通中,听的人听不懂,不一定是表达者的问题,想想参加峰会时的不明觉厉
可能在脑海中快速穷举排序优先级,可能在脑海中快速思考出多个异常流程而自我否定,这些在外部表现来看都比随口说一段正确的废话堆叠几个热词显得没有沟通能力
对于能说服别人代表沟通能力好的认知,存在着减少交流空间,降低解决方案价值的可能性,反而会导致错误的方向被轻易推动
我不知道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普世的去衡量一个解决方案或产品经理的价值,但是我能肯定,在特定场景下的信息传达存在问题,可能会导致机会的丢失,但是不能对其价值全盘否定
真正能衡量解决方案质量的不是表达是否顺畅
真正能衡量产品经理能力的不是沟通能力
产品经理是要能做事的人
不一定非得是沟通能力好的人
行业里真正做事的人,不一定是经常抛头露面参加峰会的人
企业里真正做事的人,不一定是经常口若悬河指点江山的人
沟通能力很重要
但
在一个100分的解决方案中,是1后面的0,如果0变成了1,是微商、是传销
在一个100分的做事的人身上,是1后面的0,如果0变成了1,是伊丽莎白·霍姆斯、是贾跃亭
诚然罗永浩的口吐莲花为他的产品带来了很高的关注度,但是真正以产品负责人身份做出好产品甚至推动行业前进的人是相对不善言辞的张小龙
撕逼就事论事 以牙还牙
撕逼原指无下限的揭短谩骂,通过撕缠谩骂,威逼对方就范
产品经理的“撕逼”,通常不是指为了维护自己的什么东西而和对方起争执
而是
觉得设计的图片太丑
觉得运营的活动太low
觉得开发的技术太臭
觉得商务的需求太狗
觉得boss的思维太轴
“撕逼”是一种做事方式
这个世界如果靠讲道理能摆平所有事情,还研究什么核武器
“撕逼”不是目的,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方式
在常规方法下配合能达成目标时,当然不需要像疯狗一样逮谁咬谁
斗地主都知道不能一上来就扔炸弹
在常规方式无效时,恪守原则坚守底线;为用户负责大于职场中的客套
强如鸣人,也要先干倒对方才开始嘴遁
在拥有这种态度的前提下,付出一些代价换取推动的可能性
是把双刃剑,更是不可替代性
“撕逼”的范围和频次
keep real 和peace&love是同时存在相辅相成的
怼天怼地既不是绅士的待人接物方式,对实现目的也没有意义
火山喷发间隔的时间拉长,人们的兴趣和在喷发时的感受才够深刻
前提是保护好自己,因人而异
社畜的生存原则是“要么忍要么滚”
所以范围和频次还是看你自己的诉求,是养家糊口更重要,还是实现自我价值更重要
这是比较极端的情况,本质还是权衡,看你的意愿和能力,能权衡到什么程度
“撕逼”是一种态度
主动或被动通过“撕逼”来维护自己对产品的话语权、确保产品落地时趋于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这些“觉得”,有的是根据客观依据判断,有的是根据主观经验决策
“觉得”是否准确,是能力和经验问题,结论也存在滞后性
而愿意为此发声,是态度问题,是值得鼓励的态度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声浪刚过去的时候,“产品就是产品经理的孩子”这种声音又不绝于耳,这几年也基本没什么人提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或者忘了自己为什么想做产品经理
很多人发现自己并不是产品的爸爸,充其量是个保姆
有多少保姆,能为孩子的德智体美劳操心和负责呢
只能确保孩子在家的时候,不被饿死
在稀松平常的生活里,大家疲于思考理想、羞于提起理想
但总会存在一些须臾,让你超然物外、醍醐灌顶、情不自已
“就按我说的做”比“行,就这样吧”动听一万倍
前者是自信,是担当;后者是冷漠,是麻木
在团队其乐融融的完成工作这个目标不能得偿所愿时
把【完成工作】的优先级放到【其乐融融】之上
一个善于使用“撕逼”推动业务的人,值得尊敬
一个对“撕逼”脱敏的团队,值得尊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