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新模式:重庆众创空间欲走出“二房东”阴影-蜗牛派

寻找新模式:重庆众创空间欲走出“二房东”阴影

  基于越来越多的头部企业入场、获取补贴门槛更高等现状,重庆众创空间已吹响从野蛮生长进入优胜劣汰的号角。

  今年,重庆众创空间行业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哪些问题值得反思?对此,记者采访了多名业界人士。

  智酷沙龙创始人黄潇莹:创业咖啡馆得寻找盈利模式

  几年前,以咖啡馆为载体,为创业者搭建创业办公、行业交流、资本对接的平台成为潮流。创业咖啡馆大量涌现,成为创业者与投资人交流的场所,也是初创公司群租办公场所。在这些咖啡馆里,每周可能都有密集的、免费的商业讲座、论坛。

  智酷沙龙作为重庆最早的创业咖啡运营机构,2015年引入战略股东——共青团重庆市委旗下众创先锋网,获得首批市级众创空间授牌。

  黄潇莹介绍,当初创办智酷沙龙咖啡馆是借鉴了3W咖啡馆模式。智酷沙龙咖啡馆位于北部新区海王星一楼,室内场地面积300平方米,配套有可容纳150人的报告厅、小型会议室。为创业者提供咖啡简餐、策划组织承办主题会务和一系列创新服务。“以公益性活动为主,是一个创新创业交流社区。”黄潇莹说。

  从她5年多的实际经营情况看,虽然服务了上千家创客,举办了500多场主题活动,但由于没有自己的盈利模式,她发现,自己创办的咖啡馆很难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活下来。

  所以黄潇莹的创业咖啡开始悄然转型。由于多年的创客经营经验,黄潇莹精准把握了创客需求和聚集了众多创客资源,如今已经为多个众创空间提供运营输出、托管服务。

  “当初创业咖啡馆的经营确实聚集了资源,也是彼时一时之潮流,但如果没有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很快会被市场淘汰。”黄潇莹认为,创业咖啡馆不能只是赔本赚吆喝。

  除此之外,她表示,未来众创空间的竞争格局会以专业化、特色化、垂直化为主,比如两江地理文化众创空间已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以地理信息资源开放为基础,以发展地理信息文化产业为核心,科技文化成果转化为导向,定位发掘和培育孵化地理信息、地理文化创意领域优秀的创新型创业团队和企业。这类众创空间,由于定位的差异化,能很快形成集群效应,更专业化的帮扶创客,高效转换成果。

  纳什空间合伙人兼副总裁李鹏:众创空间“二房东”角色需改变

  纳什空间目前是国内运营面积较大、入驻企业非常多,具有代表性的共享办公空间,2018年6月获得5亿元人民币B+轮投资。

  “对企业而言,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共享形态。初期也许全开放的联合办公更高效;随着团队扩张,独立办公+共享配套更节约成本。通过‘独立+共享’的双重模式,纳什空间可以满足不同企业的办公需求,或者说,可以满足一个企业全阶段的成长需求。”李鹏介绍,目前纳什空间的联合办公空间在全国有15家左右,入驻率超过80%,企业数大约200家左右;工作室产品在全国已超7200家,其中studio入驻率超90%,studio+入驻率为100%,累计服务过的企业已有16000多家。

  联合办公是一个盈利性很强的业态。在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联合办公的盈利模式往往也成为关注的焦点。据了解,目前,联合办公运营主要还是依赖收租的“二房东”模式。即从地产商拿到低价写字楼,经过再装修后,租用给入驻企业,管理费或者租金的租赁差是基础收入。但在该行业的收入结构中,租金收入较增值业务收入和政府补贴占比居高。

  李鹏认为,“二房东”式的联合办公空间运作虽然可以解决眼前现金流困境,但并不能为共享办公从业企业带来大规模的盈利,在用户规模与品牌价值的基础之上建构的增值服务,才是联合办公行业后续盈利的关键点。超越传统商业地产的“二房东”角色,对于共享办公空间的打造,空间只是入口,为企业提供持续的全生命周期生态服务才是核心。

  这也是李鹏团队一直思考的问题:联合办公若只做空间,那么企业移走之后留下的是什么?纳什与服务企业间的粘着性如何建立?

  纳什空间能提供给创业者的不仅仅是一张桌子或一间办公室,还根据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诉求建立了集孵化、加速、融资乃至于政务等特色、专业的企业增值服务体系,如“纳什资本”、“纳什学院”、“纳什政务”、“纳什企服”等。

  除此之外,搭建入驻企业间的通畅交流平台也是纳什空间的主要特色之一。为了社群内创业者间更好的交流,面对入驻企业端,纳什空间还推出了同名APP,把志趣相投、地域邻近、业务相关的白领们迅速匹配起来形成一个社区。线上能够实时沟通,线下活动实地互动,同时又可以在线上订工位、预约会议室、场地,办公用品采买服务等。

  “二房东向服务提供商转变是众创空间发展的趋势之一。”李鹏认为,未来智能化办公新技术落地,也将给众创空间插上飞跃的翅膀,助力入驻企业办公和管理效率的提升。

  他介绍,目前,纳什空间已与国内领先的AI企业旷视科技达成了战略合作,与小米生态孵化的树米科技完成空间智能管理合作,纳什空间已经全面实现线上化,开始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过渡。

  纵深

  众创空间洗牌今年或加速

  重庆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02亿元。作为政府背景的市场化母基金管理人,投资领域覆盖了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科技、文化、旅游等六大产业。这些年来,重庆双创持续发力。去年产业引导基金投资了50多个项目,投资规模约20亿元。其中中小微企项目约20个,投资金额3亿元。

  在与双创项目、众创空间交互的过程,重庆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发现,一些只提供物理空间,简单工商营业执照代办的双创平台,正遭遇生存红线。一方面,是由于获得政府支持的门槛日益提高,另一方面它们并未真正孵化创客。创客在这类众创空间里,或许能以比较低的价格获得场地支持,但失去了智库、资本等方面的支持。从其观察的情况看,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这类缺乏模式、资本的众创空间正遭遇市场挑战。今年,更将进一步延续这一趋势,洗牌或加速进行。

  那么哪些众创空间会获得较好的发展?站在第三方、以及众创空间伙伴角度,重庆产业引导基金投管部负责人陶重阳认为,有市场生命力、能获得创客认可的众创空间需要有几个方面的特质。在模式上,能吸引产业聚集。从创客角度看,相互之间能形成合力,包括产品打磨、产业链上下游机构的合作交流等。

  其次,针对初创企业最急需解决的资金问题,以资本为核心和纽带,聚集天使投资人、投资机构,依托其平台吸引汇集优质的创业项目,为创客提供融资服务。而双创空间自带基金、资本的模式,创客更容易获得资金帮扶。比如高新区创业种子投资基金,该基金由重庆市创业种子投资引导基金和重庆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共同出资,基金总规模为5000万元,支持对象的必要条件之一,即入驻高新区众创空间、孵化器、园区等创业载体。

  而重庆清研理工创业谷,则通过创业谷+研究院+检测中心+清研资本四个机构打造创新型孵化体系,这类集科技研发、资本支持、孵化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孵化模式,易形成良性循环,获得创客以及市场青睐。

  声音

  众创空间、孵化器

  可以为创业团队搭建“桥梁”

  全国连锁创业孵化基地品牌“创客邦”重庆地区总经理毛洪臣表示,时下,大部分创新创业载体缺少成熟的投资人团队和创业辅导团队,导致不能提供创业者需要的各项服务,赚钱还是要靠卖房子、赚房租和卖咖啡。众创空间要想收获成功,需要形成创新传媒、孵化器、基金、人才招聘等多种服务品牌,还要为创业者提供交流空间、办公空间、种子轮投资、人才招聘等系列服务,解决创业者的诸多痛点。

  “要更轻资产运营,成为专业服务商。”重庆原道窝克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CEO张游瑀则告诉记者,业内曾经依靠将场地装修后提价出租赚收益,现在竞争激烈,盈利点单一,服务不专业很难生存,大家得转型。

  张游瑀认为,众创空间、孵化器可以为创业团队搭建“桥梁”,可以更多的从融资过程中产生收益,也可以从招商引资上获取收益,“线下利用一定规模的场地,提供一站式服务,当创业团队来寻求帮助时,根据项目阶段、类型匹配专业的创新创业载体,例如与工业设计相关就推荐去有相应资源的孵化器。”

(责任编辑:罗晓燕)

分享到:更多 ()
Copyright © 2015-2025 woniupai.net 蜗牛派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16507号-1 | 本站内容采用创作共用版权 CC BY-NC-ND/2.5/CN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