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互动CEO单军涛:和新媒体一起成长的十年-蜗牛派

中企互动CEO单军涛:和新媒体一起成长的十年

我和单总认识有十年了,09年春天的一个午后,在宇宙中心的网红咖啡厅,五道口的雕刻时光,虽然在19年的1月14日迎来了它“最后的夜晚”,但那里是我们记忆开始的地方。我的邻座,穿着一件白T恤破洞牛仔裤和一双人字拖,很认真的在写微博,电脑旁放着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为了借这本书我们成了朋友,表明了我的意图,他抬头看了我一眼点了点头。我看了一下午的书,他写了一下午的微博。把书还给他的时候,我们简单聊了几句,他在附近一家知名咨询机构做营销总监,写微博是他的业余爱好,而我刚从学校毕业,在一家媒体公司做文案。互相留了电话,我们相继离开。

后来他开始创业做新媒体,5年前我进了报社当记者,彼时他运作的新媒体账号已经在行业有一定影响力,我开玩笑说可不可以采访他,他跟我约了5年后。他是一位比较低调坚毅的创业者,这十年,我们亦师亦友,虽然年龄相仿,但他看起来要比我成熟很多,可能和他的经历有关,他很愿意与我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从新媒体到智能穿戴、空气净化器、汽车后市场、广告代理,先后投资了五个项目,跨度比较大,用他的话来说 30岁以前就要去拼命折腾,要不然老了会后悔,而如今他的新媒体布局已经非常庞大,在商业财经和广告营销等专业垂直领域深耕内容,全平台总粉丝超过5000万,在行业内拥有绝对影响力。

虽然我们经常见面,但今天算是比较正式的,他的第一句话就说:“你还真当真了”  “那当然了,这是一次十年的对话” 。(以下节选口述录音)

Q:其实很不容易,从雕刻时光到现在,认识十年了,这还是第一次很认真的跟你聊天。

A:是啊,时间过的真快,这是我创业的第八个年头了,创业以来一直都很忙,忙到没有什么时间概念,尤其在新媒体这个行业,创业初期,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趴在电脑旁写作,即便后面整个团队成熟了,也改不掉放不下手机的习惯,到现在我依然还会参与团队每周的选题和审稿。

Q:那你选择新媒体这个领域的初衷是什么?

A:是个人爱好,也算是歪打正着吧。我是从中关村在线开始接触社交论坛的,我学的专业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在学校的时候就注册了站内论坛,每天都会在上面发一些问题或解答一些问题,然后就认识了很多站内的朋友。2008年5月刚来北京时还是站内朋友接待,当时我是站内版主,级别还挺高,我从北京西站下火车后,唯一知道的就是中关村,当时这个城市对我来讲很陌生,没有任何一位亲朋友好或同窗校友,我在站内发贴说到北京了,就有一大堆站内的好友发信给我,最后我去了中关村科贸大厦刘俊的公司做电子商务,他是我在北京的第一位朋友也是我当时的老板,我很感谢社交论坛能让我们认识。后来2009年新浪出了微博,那时候比较流行语录,我就注册一个语录类微博,140个字,发一条内容就能很快有十几条评论和转发,没过多久就有十几万粉丝了,有商家开始找我来投放广告,虽然不多,但做零花钱足够。那一年也是互联网行业的寒冬,刘俊公司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三个月后我去了一家咨询公司,一年后做到营销总监,业绩比较好,一个月工资可以拿到2-3万。那时候微博是用业余时间在写,我一直觉着微博只是爱好,一直到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后,我注册了CEO商业内参、中国企业家学习网,头条早知道、广告营销界、犀论这些平台,发条内容就能增加几千粉丝,社交媒体的流量开始显现呈爆发式增长,2013年初,CEO商业内参单个平台每月就可以接到三到五条广告,每条1万到1.5万之间,我运营了5个公众号,每个月可以有十几万的广告收益。虽然辛苦,但感觉很值。这就是我创业的开始,可能我比较幸运生在这个时代。

Q:那时候就运营5个公众号,那现在你们一共运营多少个了?

A:应该有200多个,已经形成了流量矩阵。我们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抖音,快手和小红书都有布局,其中公众平台做的比较扎实,在商业财经和广告营销等专业垂直领域深耕内容。全微信平台总粉丝超过5000万。服务于腾讯、华为、天猫、京东、宝洁、奔驰、苏宁、今日头条、伊利、美的、麦当劳这些行业巨头。也是奥美、省广、蓝色光标、灵思、电通、华扬联众、悦普等4A公司年度新媒体供应商。

Q:我知道你除了新媒体,还做了几个产业,跨度都很大,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A:在2013年之前,我一直会认为新媒体不是一个事业,最多只能说你是一个做号的。我先后投资了智能穿戴,空气净化器,广告代理,以及汽车后市场的一个项目。智能穿戴这个项目,我是北京第一批这个领域的创业者,当时还没有小米手环,我请的前后期开发全部来自BAT,我微博当时也算是大V了,所以他们都不是我面试来的,而是通过微博找到挖来的,结果半年的时间花光了之前所有的存款,最后用新媒体的广告收入养着技术团队,第八个月的时候,实在撑不下去,就结束了项目。汽车后市场这个项目,我做的时候E洗车拿了平安创投2000万美元的A轮投资,我也拿了500万的投资,结果APP还没有开发成功,E洗车就倒闭了,一时间汽车后市场所有的项目都受到了质疑。因为太烧钱了,之前做的好的,有跑路的,有倒闭的还有裁员的,我和合伙人也商量终止了这个项目,整体花了大概230多万买了教训。当时我们总结,风口项目固然是好,但如果这只是一阵风,停止就是最好的决策,事实证明不管是智能穿戴还是汽车后市场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特别成功的品牌,这两个APP项目创业失败。空气净化器这个项目,是除了新媒体外挣的第一桶金,到目前发展也都不错。后来还成立了广告代理公司现在也是独立团队在负责,业绩是持续增长的。经历了这几个项目,虽然折腾的很辛苦,但收获很大。其实创业真的不要去盲目跟风,要找到自己的擅长,结合市场的需求去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就比如我做新媒体,2013年底我去了趟深圳,见了一位我们经常做互推的朋友欧文,当时他的新媒体项目已经开始团队化运作了,每天都有业务,跟我介绍了一下行业中做的比较好的案例,那一次他改变了我的认知,原来新媒体也可以是一个事业,市场需求还很大,可以持续发展。回京后我就组建新媒体团队进行矩阵化运作,到每一年都有递增,我总结第一新媒体是我的爱好,要不然不会坚持下来,第二市场的确有需求。从2013年的微信公众平台流量增长,到2014年的商业化变现,我应该都赶上了最好的时间,这要感谢欧文,感谢微信,感谢张小龙。

Q:投资了五个项目,成功了三个,比例很高,新媒体应该属于是你的代表项目,能介绍下现在的具体进展和以后的规划吗?

A:嗯,我们做的新媒体矩阵算是比较重的,全部是专业垂直领域的平台,比如CEO商业内参、中国企业家学习网、头条早知道、犀论等代表的属于商业财经领域类媒体,有1200多万粉丝。广告营销界、4A广告头条、品牌营销报、营销观察报、营销狂人、黑马品牌、公关狂人等代表属于广告营销领域类媒体,有1500多万粉丝。吃喝玩转北京城、北京吃货邦、舌尖上的京城等代表属于北京本地生活领域类媒体,有400多万粉丝。其他领域也有布局,总体加起来有5000多万粉丝,这个团队已经很成熟了,而且我们现在的KOL也都是在相关专业领域有不低于三年的工作经验,广告营销界和4A广告头条的主编七爷,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是国际某4A公司的创意总监,品牌营销报和黑马品牌的主编老罗,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曾是国内大型广告公司的企划总监,营销观察报和公关狂人的主编叶川,曾是某广告策划公司的资深编辑,他们各自带领的编辑团队,从内容的专业性,到对营销事件的见解还有品牌的认知,都有自己独立思想,他们有一个很好的习惯,每天都会和团队拿出一个品牌营销案例来进行复盘经他们手撰写出了很多10的文章。我对这个团队未来的规划,依然是在专业领域继续深耕内容,从微信公众平台到全媒体平台都有相关KOL的原创账号,形成以独立IP的媒体矩阵,更大限度的提升KOL的影响力。

Q:新媒体行业门槛是比较低的,但现在已经过了流量红利期,还适合再进入吗?

A:这要看进入哪个赛道,公众平台、微博等图文类媒体基本饱和了,抖音、快手、B站等短视频的流量红利也基本过去了,但还有机会。新媒体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门槛确实很低,但这个行业内容迭代性很快,2013年初,只要你注册一个公众号随便发一条内容就能涨很多粉丝,鸡汤也会刷爆朋友圈,这两年随着行业的成熟,更多专业领域的人进入,有了对比,用户对新媒体的内容就开始挑剔,要求也越来越高,门槛也随之增加了很多,如果你不是一个专业选手,没有一个专业团队,现在很难做起来。短视频我觉着你只要有特色,就可能会有粉丝,但如果要有商业价值,还是要做垂直类内容,离产业越近就离变现越近。

Q:新媒体这两年竞争比较激烈,你们在商业化变现上和过去的数据对比怎么样?

A:我们还好,广告营销领域和商业财经领域的媒体矩阵我们应该能排到行业前列,营收上2018年要比2017年翻三倍多。如果说影响,中尾部以下的账号日子应该不是太好过。

Q:我知道你最近又成立了一家公司,获得了千万融资,可以介绍一下现在的具体情况吗?

A:哈哈哈,这是我们在短视频领域的一个布局,去年应该是短视频领域流量和商业化爆发的元年,虽然前几年就有短视频,但一直不是很明显,直到去年上半年才开始显现。我是去年的下半年才有这个想法,毕竟我们团队在新媒体领域已经做近十年了,短视频的流量是目前所有流量中最便宜的,就像刚开始的微信公众号,简直太疯狂了,2018年底成立了短视频公司星娱传媒,专注做垂直类产业网红的孵化,我们知道垂直领域是比较重的,如果想快速起量可能成本就会很高,这里要说到国心控股的黄总和王总,我们确定投资前只见了一次面,简单碰了一下思路和想法,就确定了1000万投资。从20191月开始运营,采用小组制,编导带领摄像后期及达人,45人为一个项目组,这三个月我们一共签了15位达人,主要做美妆、穿搭、汽车和美食四个领域,在抖音、快手、微博、B站、小红书五个平台运作,目前总体粉丝量近1500万,按照这个速度,预计5月份可以做到单月盈亏平衡。

Q:说到短视频,这段时间很多公司转战而入,你对短视频未来怎么看?

A:短视频商业化比较好的团队和MCN机构目前应该没几家,很多入局者其实一开始也没想好,只是觉着这是一个聚流量的机会,错过了可惜,想进来分一杯羹,最后发现太难了。除了机构还有很大一部分达人,拥有几百万粉丝,也没有任何收入,只有少数MCN机构和垂类达人能赚到钱,剩下大部分还是在探索和积累阶段。当然如果你看准机会了还是要尽早布局,我算入局比较晚的,早我半年开始做短视频的朋友,粉丝现在已经七八千万了,而我现在要做到这个粉丝体量可能花的成本是他的2-3倍,这就是时间货币价值,相同的资金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产生的价值就不一样。短视频长远来看,从网红孵化到IP打造相对于其他媒体形态来说速度会快很多,所以它的商业价值未来可能会大于目前其他新媒体的价值。尽管目前短视频的商业化变现不及公众平台和微博,但我相信随着5G的普及,短视频会占据用户更多碎片化的时间,用户的时间在哪,商业价值就在哪,前提是平台的体验一定要好,减少没有营养的内容推送,增加更多价值内容的权重和扶持。

Q:其实一路走来,很不容易,新媒体在媒体形态中是革命性的升级,它能让你花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流量,每一次机会都不能错过,每一次机会又都有难题,这十年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一次的话,你会怎么选?

A:新媒体改变了媒体形态,也成就了一批人,从09年有新浪微博到现在有十年了,这是我和新媒体一起成长的十年,如果让我重新选择的话,我可能还会这样选,但如果真的有一些可惜的话,那就是在流量最好的时候,砸锅卖铁也要去投广告。不过没关系,未来还很远,特别感谢这个时代,谢谢。

和单总聊了三个多小时,今年是他的而立之年,从个人经历到对行业的认识以及对创业的理解,我觉着他的成功是必然的,现在的核心团队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他做的每一个领域,前端核心岗位的工作流程都要求自己必须学会,他说只有这样才能把内容和用户体验做的更好,才能根据用户的反馈最快速的优化和调整,在APP创业的那两个项目中,甚至他连前端代码和产品模型的制作都学会了。结束对话的时候他说了句鸡汤分享给大家:永远不要心存侥幸的把命运压在别人身上,这是最愚蠢的行为,适用于所有人。这就是他,这个时代为数不多逼着自己成功的创业者

分享到:更多 ()
Copyright © 2015-2024 woniupai.net 蜗牛派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16507号-1 | 本站内容采用创作共用版权 CC BY-NC-ND/2.5/CN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