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存英:卖文为生的“老笔杆”-蜗牛派

胡存英:卖文为生的“老笔杆”

胡存英,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徐州市民俗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馆长。代表作有《徐州千古之谜》、《徐州民俗之谜》、《徐州人》、 《徐州旅游景点之谜》、《徐州山水风光》和《投稿学》等。报告文学《我招前夫来打工》被改编为电视剧《同在阳光下》,在央视等多家电视台播放并获奖。

研究徐州民俗30年;专职做新闻40年;写作生涯 50年。套用鲁迅先生“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的论述,胡存英,这个自称“卖文为生”的墨客,绝对是当之无愧的“老笔杆”。

1993年,当胡存英产生要写一本《徐州民俗》著作的念头时,他没意识到,自己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半年后,胡存英与老友邵世静一起,完成了二十多万字的手稿。随后,他阐述了写作这本《徐州民俗》的初衷:“民俗是一个地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徐州民俗是来徐旅游、读书和经商等群体了解徐州地域文化的一个窗口,从而认识徐州、理解徐州、融入徐州,热爱徐州,不至于闹笑话。比如,徐州一官员对南方来的客商说:晚上咱们坐坐。客商说:好!下班后官员来到客商住的房间说:咱们走吧。客商说:为何要走?就在我这坐着说吧!官员只好解释,坐坐就是请吃饭……

从《徐州民俗》到《徐州民俗之谜》再到《徐州千古之谜》等书。三十余年,十几部作品,这些标题下面,始终都有古都彭城的印记。经验来自这里,题材也从这里出发。因为作品富于历史与文化特质,胡存英不得不从大量阅读中汲取养分,书,也成了他一辈子离不开的良师益友。

新闻战线一老兵

棒球帽、T恤衫、运动鞋,单从外表来看,你是猜不出他真实年龄的。谈及过往经历,即使时隔久远,他依旧能清晰地报出具体年份,单凭这份记忆力,就让笔者为之折服。

“初中毕业,我被保送到南京大学附属新闻学校,三年后,该校与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合并,命名江苏省新闻专科学校,算是读了六年新闻。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我总共在南京呆了17年。”他喝了口水,接着说。

“文化大革命后期,下放到徐州造纸厂劳动。落实干部政策后,本来可以重返南京的,但那时已经成家了,就不想再回南京。组织上征求我个人意见之后,我便留在徐州工作,同时把妻子调到徐州教书,一家人算是真正团聚了。之后,先后在徐州群艺馆、徐州广播电台、徐州十五中工作,1981年进徐州日报社,一直干到退休。”

几十年来,胡存英基本上都奋斗在新闻战线上。在徐州日报作为负责党群政法部的记者,他通过形形色色的案件,洞察了社会的人生百态,为纪实文学的创作,搜集了大量的素材。《便衣警花》里,干练的“反扒”女警涛子;《生命之根》里,肝胆相照的两兄弟……这些,真人真事的非虚构作品,在徐州日报以连载形式刊发之后,引发巨大社会反响。他的通讯和报告文学《我招前夫来打工》,被全国几十家报纸和杂志转载,《囚犯的权利》因视角独特,语言精准,还荣获全国法制通讯一等奖!上海《新闻记者》杂志还发表了推荐性评论文章。

民俗文化带头人

“‘红喜蛋文化节’筹备的怎么样?“香道”的展厅做到什么程度?具体邀请了哪些人?”谈话缝隙,胡存英抽空询问了一项民俗活动进度。类似的工作,已成为他退休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在科学昌明的当下,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有所觉醒,民俗文化,迎来了新的春天。而胡存英这个地道的“老徐州”,也成了一些企业家的座上客。

“华厦集团、久隆集团、广达集团、帝都大厦……林林总总加起来,我写过的企业有二十几个。”

“说到这我想起来了,华厦,这个字应该读sha(第四声),不是有那么一句诗吗,叫‘安得广厦千万间’。”说着,胡存英用右手,在左手心,虚写了一个“厦”字。

“不过,在咱们徐州话里,这个词,却被念成了‘华厦(xia)’。”

除了担任徐州市民俗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外,胡存英还有个重量级的头衔——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馆长。虽说场馆尚未对外正式公放,但从2011年至今已有数以万计的人自发参观,包括省市领导,元帅和将军的后代。

“这个项目,当初做起来,也非常偶然。” 胡存英回忆说,“民营企业家胡大贵先生,原来想在贾汪区弄个卧龙泉生态度假休闲村,而且已经开始建设了,请我去看一看。我一琢磨,现在徐州的这类景点不少了,而卧龙泉地方不大,没多少竞争力。于是,就琢磨着弄点有文化内涵的东西。一查史料才知道,当地是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很多对日战斗就发生在这里。于是我向胡大贵建议,建一个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他欣然接受,并委托我搜集材料,撰写展览脚本,后又联系了布展队伍。”偶然中存在必然。胡存英也成了当之无愧的馆长。

多才多艺的“老顽童”

“有会开开,有事做做,有课讲讲”,是胡存英给自己退休后生活下的定义。这位纵横徐州新闻界数十载的老报人,已迈入平静、恬然的人生阶段。

“我书房和地下室里有5000本书。”“年轻的时候,广泛涉猎,但现在,我会挑自己喜欢的,有选择性的阅读。”与书为伴一辈子,直到现在,胡存英依旧“沉迷阅读”。说着,他从包里掏出了两本著作,并在扉页上写上赠言,送与笔者。

转承起合,手腕翻飞,几秒后,令人赏心悦目的字体,跃然纸上。

见笔者盯着他的字,胡存英自谦地说:“平时没事的时候,我喜欢练练毛笔字。写的不好,偶尔也会写一些送人。”

“胡老师,除了看书写作之外,平时你还有什么别的爱好吗?”

“游泳算不算?嗯。经常的活动是去云龙湖散步。我一年要出去旅游几趟;偶尔还去跳交际舞。也玩Q,博客。”

当然,这些都只是闲暇之余的调剂品。胡存英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写作和推广徐州民俗文化上。他负责两个网站(徐州抗战网/沛中校友网),有灵感的时候,会写一些东西,上传到网页上共享。

请别说繁华过后的平静是人生另一种状态,满枝繁花,何尝不是另一种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期待胡存英有更多佳作问世,也期盼有一天,徐州民俗能被众所周知,口口相传。

胡存英:卖文为生的“老笔杆” 创业人物 第2张

分享到:更多 ()
Copyright © 2015-2024 woniupai.net 蜗牛派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16507号-1 | 本站内容采用创作共用版权 CC BY-NC-ND/2.5/CN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