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国相比,中国航空人均乘机次数均较低。美国人均乘机次数呈现稳步增长特点,1970年以来,人均乘机次数复合增长率达到 2.6%,同时期美国人均 GDP 复合增长率 5.3%,经济增长推动了航空需求,2017 年人均乘机次数达到 2.61 次。观察美国和加拿大航空发展历史,人均乘机次数总体随经济平稳增长,均达到约 2.50 次的水平。我国 2017 年人均 GDP 约 9000 美元,对应美国和加拿大人均乘机次数约为 1.1 次和 0.9 次,而我国仅为 0.40 次,与美国和加拿大相比我国人均乘机次数较低,我国航空需求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大众化航空出行是大势所趋,民航在交运体系中占比持续攀升。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以及消费结构的转变,更多人选择在节假日外出旅行、探亲,海外出行人数也逐年攀升,这推动了大众化航空出行的发展。虽然我国高铁网络极为发达,但中西部地势复杂区域的航空出行需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 年度全年旅客运输周转量为 34,213.5 亿人公里,增长 4.3%,其中民航旅客周转量 10,711.6 亿人公里,较上年增长 12.6%,占各种运输方式比例为31.3%,较上年上升 2.3 个百分点,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高。
军方严控空域资源,民航使用范围有限,一线机场时刻增长受限。我国空域由空军统一管制,且在分配时秉持军用优先的原则,军用、民用空域划分严格,实施二元化管理。目前,我国民航可用空域仅占比 30%,有限的空域资源已经难以适应我国庞大且增长迅速的航空运输量。此外,我国民航可用空域资源存在分布不均匀现象,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拥有我国最大的空中流量,却只有约三分之一的空域资源,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一线城市航线增长缓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