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港股的热度就居高不下。
1月2日,据彭博社报道,香港交易所正在与包括携程、网易在内的科技股龙头讨论在香港二次上市事宜。根据IPO早知道,百度也在近日也在对赴港二次上市进行内部评估。
港交所去年风光无限,以3155亿港元的募资额在全球IPO拔得头筹,2019年11月,港股迎来了明星阿里巴巴,其二次上市后,募资达到了1012亿港元,占到了香港IPO全年募资总额的32%。阿里巴巴的回归,也助长了其他内地科技公司二次上市的信心,港交所也曾经透露,阿里上市后,前来咨询的企业多出了许多。
港交所的上市潮始于2018年。当年4月,港交所启动了颠覆性的两项改革:放开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也正是在那一年,小米、美团点评等内地科技公司争先恐后赴港,赶在资本寒冬彻底降临前完成了IPO。当然,在2018年,更多的企业选择了纳斯达克和纽交所。
时间进入2019年,美股风云突变。10月初,据路透社报道,纳斯达克最近收紧了中国中小企业IPO的限制,申请的通过时间也拉长。背后的原因,是炒作这些中概股的资金,很多来自中国,而非美国的投资者。纳斯达克可能限制他们发行股份。几乎同时,彭博社援引三名消息人士称,特朗普政府考虑采取措施,让在美股上市的中国公司退市。消息传来,阿里巴巴市值蒸发了235亿美元。
虽然此后纳斯达克CEO阿德纳·弗里德曼表示“特朗普政府收回了那份声明,也就是说专门限制中概股的举动是不被考虑的。”
然而,这些不确定性也足以让中概股惶然。这可能也是它们回归的重要原因。普华永道的报告预测,2020年香港IPO市场将继续活跃,预计全年集资总额可达2300亿-2600亿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阿里、美团和腾讯的高光之下,2018年在香港上市后,破发和流血的公司不在少数。虽然这些头部公司能够收割一大笔资金,但对于中小型的公司来说,流动性差、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港交所或许并不是个好选择。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蜗牛派
科大讯飞首款立式大屏AI学习机LUMIE 10系列正式上市
傅利叶智能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GR-1通用人形机器人
网易旗下游戏《永劫无间》将于7月14日转为免费游戏
蔚来等16家车企“握手言和”签署《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
开发者知识分享社区“博客园”寻求商业化努力绝境求商开设捐助通道
软银旗下ARM寻求上市前提高芯片设计价格 已告知多家智能手机制造商
瑞萨电子发布全新工业用微处理器MPU—RZ/T2L
微软Bing在线绘图ImageCreator功能正式公测所有用户都可直接使用
引入OpenAI大型语言模型后 必应搜索引擎访问量增加15%
宝尊集团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加速全面上云与数字化产品集成
网宿科技嘉定云计算数据中心入选“2022年上海市新型数据中心创新发展案例”
索尼中国新品发布会定档2022年3月29日 ZV-E1相机可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