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信公号的改版聊聊内容创作-蜗牛派

从微信公号的改版聊聊内容创作

继上次分析完「拍一拍」后,微信公众号底部又新增了「点赞」和「分享」,(赶着发文间隙,微信底部又新增了标签功能。)于是乎,各路产品设计大v又坐不住了,改版当天便有了很多分析。我决定在几天后的今天,悄咪咪观察完各位的思路再说说我的看法。(我总是很任性地躲过热点,其实是懒)

从微信公号的改版聊聊内容创作

微信官方回应,此次改版为了满足用户的多种阅读需求,提升阅读体验。产品人的专业看法大多就是:「点赞」对于内容消费者来说,操作成本低,点击无心理负担,将分享从「更多」的入口放出来,缩短操作路径,便于用户分享内容。这次改版,也算是对内容创作者的一种扶持。

所以聊到这,相信不少人和我产生了一样的疑问,「点赞」这么棒棒, 微信为啥当时就抛弃了它呢?于是我对公众号底部互动功能的迭代进行了溯源:微信7.0版本以前,底部互动操作为「点赞」,7.0以后,改「点赞」为「好看」,没几个月将「好看」改成了「在看」。现在又喜迎「点赞」回归。

聊一聊「在看」

说到「在看」,不可避免地说到微信发现页的「看一看」。用户点击「在看」,就会产生一条动态在好友的「看一看」中,你的好朋友就知道原来你在看这个内容。😈

微信作为一款社交软件,虽然现在覆盖了很多生活应用场景,变成了超级移动生活服务的应用,但本质还是在做人连接人的事。而人怎么才能连接人,需要通过「信息」作为中间媒介。朋友圈,各种动态等都是信息来源。

举个栗子:用户「小明」加了你,在不了解小明的情况下,小明的头像和昵称是你了解的第一手信息。小明就找你尬聊,就很尬,真的很尬。没话题聊。所以有了朋友圈,各种好友动态信息,帮助你了解小明这个人,然后某天你在「看一看」中发现,咦~小明也喜欢「许忙忙」的文章哎~ 然后你们就很愉快地建立了联系。

所以「看一看」的本质就是微信平台基于用户「社交关系」的「内容分发」,进而强化用户关系链。内容在任何一个社交平台,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优质内容促进内容消费者互动,互动促进用户关系深化。

张小龙在微信八周年的演讲中曾提到过一个数据:公众号阅读量其实80%来自朋友圈的转发,只有20%是来自于订阅。而这80%的这个值,近几年却在一步步的降低。正如张小龙所言 “朋友圈本质上还是一个社交化的环境,是一个对自我人设进行强化的一个地方。而阅读只是朋友圈的一个辅助性的副产品。”

所以有了「看一看」的入口,平行于「朋友圈」,不仅可以让朋友看到自己的阅读动态,同时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也是一个区分于「订阅号」的另一个入口,通过用户社交关系节点,发挥出互联网的梅特卡夫效应。多个好友「在看」某个内容,说明内容的优质,反作用于内容本身,激励用户创作优质内容。

「在看」这个功能始终是暴露了用户的隐私。尽管微信从一开始把「好看」变成了「在看」,弱化了态度强化了行为本身,但用户点击「在看」,始终会留下一个动态。本质来说,「看一看」和「朋友圈」没啥区别,都是用户在微信里的动态信息表达。既然存在不发朋友圈的用户(不喜欢分享动态),自然也会有不轻易点在看的朋友。这对内容创作者是不友好的。

此外,视频号的兴起,也分散了内容消费者的注意力。流量变少,反馈也越来越少,公众号创作者积极性受挫,他们需要正反馈,所以微信想了想,要不,我们把「点赞」还是放出来吧,用户喜欢更轻量化的「点赞」。另外「分享」也放粗来!本来用户就懒,还藏那么深干啥?

数据结果

据新榜数据观察,点赞功能回归后,用户对“点赞”多持积极态度,“在看“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说明“点赞”对“在看”有一定程度的分流。民生、时事、政务、体娱、幽默类内容更容易获赞。这类内容或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用户个性化阅读的兴趣和品味,在想要表达对内容的认同时,相比令人有所顾虑的「在看」,互动压力较小的「点赞」显然更易被用户选择。这也应了微信官方的回应,为了满足用户的多种阅读需求,提升阅读体验。

我对内容创作的一丢丢看法

自2012年公众号诞生至今,公众号数量注册增速明显放缓。据新榜2019年10月25日数据显示,现有的近百万公众号,日产原创文章只占比4.5%,在原创文章中,90%的原创文阅读量不过万。腰尾部的号无疑是微信公众号的中坚力量,最近微信对公众号、视频号等的一些功能迭代,包括微信学b站把视频号的评论以弹幕形式放出,无非就是为了盘活内容,鼓励优质内容在上游的产出。以及微信公众号这两天在尾部开放的标签功能,实质是扶持公众号文章到公域流量,让文章得到更多曝光。通过社交关系、以及算法推荐对信息(内容)进行合理分发,高效连接内容消费者,以此强化用户关系链,完成生态良性闭环。

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说下我自己的想法,其实我也算是从今年年初才开始以写文的方式对外发声。虽平时就有思考写字的习惯,但是将文章发出去和私下沉淀还是两回事。发出去就要斟酌内容的严谨,以免误导读者。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锻炼了我的输出,还能收到一些反馈,启发不同的思考,还是挺棒的一件事。就希望自己能一直去坚持做这件事,把内容输出到极致。也常有小伙伴问我怎么做输出,尤其看到我上边发的这个数据之后,或许对内容输出有所顾及。我认为如果你不是「为了输出而输出」,就不会被这些数字捆绑而驱动创作。内容输出实质就是表达,是当下很重要的一个能力。

而在信息爆炸的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隐藏自己,怯于表达,害怕观点错误,我认为是不对的。因为真诚的表达从来不会遭受冷眼,无论什么样的内容输出形式,如果喜欢,就去做,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比如从这篇文章的一个“点赞”,“在看”开始。

分享到:更多 ()
Copyright © 2015-2024 woniupai.net 蜗牛派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16507号-1 | 本站内容采用创作共用版权 CC BY-NC-ND/2.5/CN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