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需要好生态-蜗牛派

高校创新创业需要好生态

  2015年,创业教育迎来了春天,但想要塑造好的高校生态环境,还需要协同育人、进行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

  刘玉峰认为,对于高校来说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该是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其次,创业教育一定不能脱离本科专业教学,要基于专业教学的创业教育,否则创业教育就没有了土壤和根基。融入专业的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是学生自己去玩的创业教育,一定是基于师生同创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过程。

  “创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不仅是一个普及性的创业教育,也是一个专创融合的创业教育。”浙江理工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陈德虎说,专创融合是创业教育金字塔的底层。

  陈德虎分享了他近两年不断探索获得的创业教育先进经验。在本科生入口方面,浙江理工大学将“有创新创业潜质”纳入三位一体“其他特长类”考生的招生范围,一类是创新创业,另一类是创意设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设了聚焦专创深度融合创业的致远班,将一个学院的创业资源统一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在此基础上,专业老师带着学生的创业项目跟企业进行合作,通过这种形式,对项目进行升级,打磨出来的好项目,就可以进入垂直细分的空间里面进行孵化,也就是专创融合的一个模式。

  在出口的方面,浙江理工学校还提出如果一个学生本科毕业阶段有非常良好的创业项目,又符合推免生资格,还可以通过推免就读硕士研究生。科创融合则是以地方研究院为纽带,构建科创融合的双创协同新模式,是由政府出钱、出场地,学校方面是教授带着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在研究院里面进行科研项目的创新。

  “创新离创业只差一步之遥。”陈德虎发现,这是师生共创的一个非常良好的一个模式,导师带着学生通过企业的委托课题进行创新型研究,然后在研究的基础上转换成创业项目进行创业孵化,把人才培养和企业实践到最终的创业进行有机融合。

  有了成果就可以进行落地,这时就需要以产业行业为依托的产创融合来建设后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认为高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人才培养,孵化就交给最擅长孵化的企业。”陈德虎说,企业提供场地、管理人员、资金,学校只要把创业团队放进去,企业的全链条会全部向创业团队进行开放。它的原材料,它的打板,它的设计,它的加工,甚至它线下的几千家实体店都会跟学生进行合作,相当于将学生放在面向产业行业的一个空间里面进行孵化。

  目前,浙江理工大学已经合作了4家这样纵向垂直型的空间,其中一家已经拿到了国家级的重创空间,三家省级空间。“未来希望每一个学科专业都有一个纵向垂直型的空间。”陈德虎说。

(责任编辑:韩梦晨)

分享到:更多 ()
Copyright © 2015-2025 woniupai.net 蜗牛派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16507号-1 | 本站内容采用创作共用版权 CC BY-NC-ND/2.5/CN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