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从一季度下降6.8%到二季度增长3.2%,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和活力进一步彰显。这份来之不易的半年报“成绩单”,蕴含着哪些中国经济的发展密码,面对充满困难、挑战和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又将如何迎难而上、稳中求进?
近日,人民网财经独家专访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深度解读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与破题之策。
谈中国经济
不确定性环境中的确定性选择
对我们来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要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把我们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条件挖掘出来,保持定力,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集中力量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我相信我们还是可以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来源。
总体来讲,只要看清楚我们有利的因素,保持我们的定力,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我相信,不管外部环境如何风雨飘摇,中国还是能够乘风破浪前进。
关键要保就业、稳增长
2.1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如何稳得住、保得好?
而这也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我们有一个有为的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也越来越重视市场的作用,从这次新冠疫情防控过程就充分体现出来,举个例子来说,疫情防控对我国来说是一次“闭卷考试”,我们在这个答题过程中很快了解到问题的本质,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
发达国家的理论必然以发达国家所处阶段的经济基础和相关的制度、社会、政治等为暗含前提,但这些暗含前提中某些条件发生变化,旧的盛行理论就被新的盛行理论所取代。在发达国家盛行的理论不是“百世以俟圣人而不变”,拿到发展中国家直接来用,环境和条件不一样,怎么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呢?
面对风险和挑战,我们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但是这个理论不能来自于发达国家,而是必须站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来总结中国的成功经验。
3.2您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我认为,21世纪中国会是全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全世界引领经济学思潮的大师在中国一定会出现。我相信,我们可以培养一批有能力抓住时代机遇,不辜负时代重任的经济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