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莱坞到横店
100多年来,好莱坞一直主宰着国际市场。技术的颠覆,使得全球的电影制作人都能不分国界地使用好莱坞的制片工具。与此同时,所有的文化都在追求本土化,这种趋势愈演愈烈。观众并不想看世界电影;他们更希望看到叙事和制作均媲美好莱坞电影的本土电影。
这是一种新型的挑战,不同于传统思维下的商业模式。短期内,中国电影制作人可能不会去争夺美国或欧洲的观众。但他们正将世界级的制作水准带回国内,与所有外来者展开激烈竞争。
任何试图在国外开展业务的人都可以证明,凡事总要遵循一个学习曲线。总会出现你不知道、没有预料到或未能完全理解的事情。例如,2004年我在长沙做演讲时,就知道中国有一些电影制作人,每年都会制作出一些世界上最具想象力、最具视觉创新效果和丰富情感的电影。但直到我开始在北京工作,我才意识到中国每年都在制作数百部电视节目和电影。
我还发现,全国各地都有电影学院和一流的电影制片厂。事实上,被称为世界最大影视基地的横店影视城,在上海附近占地整整一座城市。横店于1996年开业,已建成的场景包括亚洲传统街道、欧洲城市、未来主义的太空旅行,以及北京紫禁城的全尺寸复制场景。这些外景场地和华纳兄弟公司、派拉蒙公司或福克斯公司的大同小异,只是规模上更加庞大。
中国电影抛弃美式宿命论
之后的十年里,我断断续续地在中国工作——其中两年住在新加坡——看着中国电影产业如同动作片里慢镜头播放的爆炸场景一样不断地扩张。随着中国荧幕的数量从2007年的 3500个增加到2017年的50000个,总票房从4.55亿美元增长到85亿美元。但是我也见证了一种不同的增长,其重要程度不亚于票房增长:那就是中国年轻电影制作人叙事能力的增长。
从2005到2010年的早些年间,我们读的大部分剧本,以及从年轻的电影制作人那里听到的故事都是关于宿命的。主角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宿命,没有自由意志,毫无做主的权力。通常,故事的结局都是主角接受或者迷失在自己的生活中,而非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和好莱坞电影的故事模式背道而驰。好莱坞电影往往建立在“英雄之旅”的基础上。归根结底,英雄在宿命的深渊面前,必须发掘自己更深层次的品质,迫使自己成长、改变并最终战胜逆境(见《洛奇》系列电影)。这样的故事,能让观众获得新的精神支柱和追求,带着乐观和充满希望的心态离开影院。这几乎是好莱坞所有成功电影的主旋律。
2010年后,我们逐渐注意到,从年轻的电影制作人那里听到的故事开始不同于在中国荧屏上看到的电影。关于宿命的故事在减少,掌控自己命运的故事在增加。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转变?一方面,可以肯定的是,观众对已上映和制作中的电影做出的反馈,影响了年轻的中国电影制作人。另一方面,我也感受到了该转变背后所反映出的整个社会的改变:基数巨大的、向上流动的中产阶级正在形成。
《华尔街日报》2013年10月报道,“中国本土的电影制作人进步明显,电影的质量日益提升。”中国电影开始在日益增长的票房市场中占据更高的份额,与此同时,美国的份额却下降了9%。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kefu@woniupai.net反馈!
蜗牛派
神策数据-从0到1打造企业数字化运营闭环白皮书
2020年中国电信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
与中国竞争:战略框架(英)-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委员会
使用人民币债券充抵场外衍生品交易保证金联合白皮书-CCDC+ISDA
2020年上半年美团夜宵指数发展报告-美团研究院
2020大社交趋势观察报告-袤则咨询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增刊:有序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人行
探索印度的未来战略-美国亚洲研究所
十四五·双循环系列报告:供需内循环,渗透率与自主率全景手册-华泰证券
教育行业营销数字化转型白皮书-明略科技
成就伟大游戏类别洞察报告:读懂受众,做更好的手游-facebook
wetransport腾讯未来交通白皮书-腾讯研究院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实体零售全渠道及数字化发展报告(2020)
仲量联行:解构深圳发展40年与办公楼市场格局展望
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交通解决方案-德勤
HSBC-全球宏观策略: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大流行加速了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