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B端产品进行全方位的竞品分析?-蜗牛派

如何对B端产品进行全方位的竞品分析?

在产品诞生之前,竞品分析是获取需求最高效、便捷的方法。为了制定合理的产品开发策略,并达到快速占有目标市场的目的,通常需要从产品层、市场销售层和服务层三个方面对竞品进行全方位调研分析。

B端产品:竞品分析矩阵模型

由于To B行业的特殊性,信息获取难和分析项繁多是制约B端竞品分析最大的阻力。因此,本文主要围绕竞品的选取、竞品分析矩阵和获取信息的方法三个方面,总结B端竞品分析需要注意的要点。

01、竞品选择

对于C端产品,由于产品透明度较高、同质化严重,通常可以借助收集行业研报、查看APP指数等方式获取竞品基本信息,进而确定待分析的产品。

但对于B端产品,由于产品保密性较高、面向客户群体复杂、切入市场的方式多样,即便参考专业的行业调研报告,也无法掌握市场环境的全貌。因此,需要依据竞品分析目的和多个考量维度来界定所要选取的竞品范围。

1.1 竞品选择的考量维度

B端产品:竞品分析矩阵模型

(1)了解竞品的客户画像,即判断竞品所面向的客户群体是否与我们一致;假如我们只做集团型大公司,那么了解面向中小企业的竞品信息就是毫无必要的。

(2)了解产品形态,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判断竞品开发团队的规模和开发能力;一个开发能力强大的团队,往往也会允许多种产品形态的存在;同时,产品形态也是一个开发团队从小变大的见证。

(3)了解产品类型最能体现产品之间的竞争激烈度;例如一家做单一业务系统的企业就不会过于计较OA系统做了跟自己类似的业务,但相反,OA系统却可以参照做单一业务的产品。

在竞品选取阶段,产品经理无需关注任何有关产品功能或实现方式的信息,要了解的仅仅是:知道对方为谁服务,服务(开发)能力如何,跟自己的相关性有多大。

1.2 竞品分析的目的

确定一个正确、可执行的竞品分析目的,是做好竞品分析的关键,因为我们不可能依据以上维度,对市场上的所有产品做出全部信息的收集。

根据分析目的,才能确定最终要考量的信息维度。假如仅仅为了对某一项功能做出优化改进,就无需在市场调研方面大动干戈,简单了解一下竞品类型即可开始正式的分析。
在确定分析目的时,应当明确一下几个要点:

B端产品:竞品分析矩阵模型

1.3 竞品的分类

明确竞品分析目的,并确定了要考量的信息维度,下一步就是对竞品选择进行最终确定。个人建议,竞品的选取应以4-6个为宜,过多的竞品调研及其耗费精力,过少又不具有代表性。

选定后的竞品还要进行相应的分类,这里就用到了第一节提到的“维度”。具体实施办法是:

B端产品:竞品分析矩阵模型

此外,笔者还“发明”一个“无关竞品”的概念,“无关竞品”的选择不在以上维度的考量范围内,主要依据分析者的个人经验来确定, 旨在对产品易用性作出改进!

例如,在设计一款B端产品的APP版本时,可以在交互或界面的处理上,参照C端产品的设计,采用用户比较熟悉的交互操作来实现。笔者在负责一款费控报销APP的设计时,就参照了某购物软件的界面;在发票管理模块的功能交互上,参考了某记账软件的设计。

B端产品:竞品分析矩阵模型

02、竞品分析矩阵

竞品分析通常有两种场景:一种是不知道结论,需要通过收集信息来推测结论;一种是已经大致推断出结论,需要通过收集信息来验证结论。为了使结论令人信服,笔者认为至少需要从四个方面来论证:即商业层、产品层、服务层、市场与销售层。

2.1 商业层

B端产品:竞品分析矩阵模型

商业分析的核心即围绕竞品企业进行分析,着重分析的是“企业”,是第一章第一节<竞品选择考量维度>的细化。如果第一章<竞品的选择>是一篇论文的综述部分,那么本节的<商业层分析>就相当于论据的充分展开。

(1)企业规模的指代相对比较泛化,展示出竞品企业的基本概况即可,例如投资方是谁,注册资金是多少,公开披露的财报数据,正式员工有多少等等。

(2)合作伙伴,即对该企业的合作伙伴进行简单调研,不仅包含在技术或业务上的合作伙伴,也包含在市场营销、产品推广、企业影响力宣传等方面的合作伙伴。

(3)业务生态结构,指的是该企业都做哪些业务,例如软件开发和销售、教育培训、管理咨询、国外知名软件的指定实施机构等等;通过业务生态结构的分析,可以判断该企业的第一批客户从哪里来,主要营收来自哪里。例如笔者之前所在的公司,前期发展主要靠的就是管理咨询业务,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由咨询业务养着软件开发和销售业务。

(4)产品生态结构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指该企业都开发有哪些产品,核心产品有哪些,非核心产品有哪些,支撑产品有哪些;例如某软件公司的核心产品是CRM软件、支撑产品可能是售卖业务中间件或云服务器租赁、非核心产品则是合同管理、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等CRM软件上下游的产品。

(5)销售战略,即分析竞品的销售渠道构成,直销还是代理,第四节<销售和市场层>会详细展开介绍。

(6)客户画像不再赘述,第一章第一节已详细解释,当竞我双方的客户画像高度重合时,通常是竞品分析的重点。

(7)收入来源其实是对业务生态结构的的补充,例如当我们知道竞品企业从事哪些业务时,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他们的哪项业务对公司整体营收的贡献最大,是管理咨询,还是软件售卖,或者是软件实施、教育培训?

(8)成本结构即竞品企业每达成一次交易,他需要付出的成本构成;对于互联网软件企业来说,通常都是开发人工成本所占比重最大;但也有例外,某些刚起步靠炒概念生存的企业,则可能是营销成本所占比重最大。

总之记着,商业层的分析是围绕企业整体进行分析。

2.2 产品层

通过第一节<商业层>的分析,我们已经获知竞品企业的关键信息,接下来就是围绕产品本身进行对比分析,这也是对产品经理而言竞品分析的重点。

B端产品:竞品分析矩阵模型

如上图所示,产品分析也是需要有步骤可循的,其中:

(1)产品定位和规划对应商业层的分析,对竞品企业不了解,就无法获知竞品的准确定位。

(2)功能模块是竞品分析最繁琐的环节,因为对于大多数B端产品而言,都包含很复杂的业务和功能模块,而且也存在处理相同的业务,但模块或功能叫法不同的情况。产品经理在撰写竞品分析文档时,应在对竞品全面了解的前提下,用表格罗列出不同竞品的功能模块对比。

(3)随着移动化办公概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开始布局多终端产品版本,但并不是说所以终端都具有相同的功能,例如业务数据分析模块就不可能完全置于移动端进行处理。产品经理在调研多终端产品版本时,应当做好相应的标记:哪些功能只能在移动端处理,哪些功能只能在PC端呈现,还有诸如CRM相关的“名片服务”,则只能在小程序有完整的处理逻辑。

(4)适用角色往往与自身产品有高度重合,要不然也不会成为竞品;产品经理需要留意自身产品暂未开发的模块,看这些模块分别为客户的哪些角色服务;另外,不同的终端也会有相应的角色侧重。

(5)竞品的迭代频率和开发周期一般不会轻易对外公开,这就比较考验分析者的信息收集能力,通常可以通过专利、著作权查询和企业新闻动态来获知这些时间节点,最后进行汇总推断。

2.3 服务层

服务层的调研对产品经理而言,信息的获取难度相对较小,且一般不作为竞品分析的重点。因为ToB行业的服务模式基本上都大同小异,很少会有“另类”的服务模式,即便真的有某种新型的服务模式,自身产品也很难及时跟进。

服务模式的更新换代,需要资本和时间的长期推动,才能在客户群体中形成广泛认同,正所谓“量变引起质变”。例如从传统软件的本地部署到SaaS云部署,阿里云和Salesforce用了十多年还没有把市场教育成熟。

而产品服务除了包含部署方式,还有实施服务、售后服务、接口服务等等,这些服务模式对任何软件企业来说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没有庞大的资金支持,企业一般不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产品经理可以针对竞品企业,对各项服务进行报价方面的调研;也可以通过服务层的调研判断自身产品走向市场的优劣势。下图提供了笔者所知的几种服务形式:

B端产品:竞品分析矩阵模型

2.4 市场销售层

“不懂市场的产品经理不是好销售”,这句话对于SaaS方向的产品经理更为适用。产品经理除了应该熟知业务之外,第二需要关注的就是市场和用户诉求,而这些信息最便捷的获取方式就是市场推广和销售人员,他们对于产品未来规划的认知可能远比产品经理更准确,也更富有想象力。

笔者在网上看到有很多强调靠网络搜索收集竞品信息的文章,每次都特别想追问,难道直接找自己公司的市场销售人员问不香吗??至少对于竞品的销售方式、销售流程、推广形式,甚至具体报价,市场销售人员的调研会比凭空在网上搜索更有说服力。

B端产品:竞品分析矩阵模型

对于初级产品经理,有人可能觉得做市场分析太小题大做,这个看法其实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应避免拿这些资料去高谈阔论,但不能不做这些必要的调研。通俗地举几个例子:

(1)知道竞品的客户画像意味着什么?如果二者客户画像高度重合,我们在开发新功能时,可能会直接看到已成型的产品界面,有利于产品将大脑中抽象的概念快速转化成可视化的原型;

(2)知道市场份额意味着什么?你可以知道自己的产品或公司在市场上处于什么“级别”,距离远景规划有多远,距离离职放弃有多远~

(3)知道推广方式意味着什么?相信大多数B端产品都有参与写产品宣讲资料的经历,知道推广方式和渠道,可以一遍成稿啊!

(4)知道销售流程意味着什么?早期的软件企业在跟客户宣讲产品时,客户根本看不到产品的全貌,全凭售前两张嘴;但现在不仅有提供Demo原型的环节和开通体验账号的服务,还有SaaS产品的免费注册体验,虽然对客户的开放程度依然很低,但至少是B端产品透明化的一个进步,而这些进步,大部分都需要产品经理去准备!

2.5 归纳与结论

将以上对比项的信息都收集完毕后,最后一步就是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可以是对预测结果的验证,也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一个全新的推论。通常包含:

  • 横向对比的结论:优劣势、借鉴参考——哪些有,哪些无
  • 纵向对比的结论:战略优化、产品规划——怎样赶超

(1)归纳形式: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横向对比;

(2)结论推演:建议每一层的分析都得出若干结论,最后支撑终论点。

B端产品:竞品分析矩阵模型

03、信息的获取

关于竞品信息的获取,本章不再赘述。

3.1 与销售人员沟通

(1)与内部销售人员沟通

前文已简单介绍,对于竞品的销售方式、销售流程、推广形式和具体报价,内部销售人员掌握的信息远比我们凭空在网上搜索更有说服力。

(2)与竞品销售人员沟通

简单列出一个流程:初步接触 – 资料获取- 深入了解 – 回绝,即以客户的身份与竞品销售人员接触,待了解到全部信息后,再婉转回绝。

具体能要到多少资料就要看产品经理的忽悠能力了,由于销售人员对客户价值预估比较敏感,必要的时候可以请教内部销售人员或找同事打配合,争取套到更多的资料。

3.2 补充 – 网络搜索相关

建议参考《B端竞品分析-信息收集这么干!》

B端竞品较少,可收集到的较为有限,很多都是靠假装意向用户去了解。因为自己之前做后台产品和B端产品的时候,也面临过同样的问题。因此摸索着总结出一些经验。

最后

本文罗列的分析项并不一定能够获取到全部信息,请大家理性对待,应以”有逻辑的获取信息”为指导思路!

竞品分析只是协助产品经理开展工作的一个捷径,不是必要工作,最可靠的进阶途径仍然是深入学习业务知识和准确理解用户需求。

本文作者: 产品路漫漫,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分享到:更多 ()
Copyright © 2015-2024 woniupai.net 蜗牛派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16507号-1 | 本站内容采用创作共用版权 CC BY-NC-ND/2.5/CN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