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厂家和经销商都看好的产品?-蜗牛派

什么是厂家和经销商都看好的产品?

没有找到营销认知方案的产品,不管技术多么牛,都不一定成为市场上的好产品。

厂家看好的产品,经销商为什么不上心?

01

什么是好产品?这是立场所代表的认知视角决定。

著名品牌专家苗庆显老师提出:好产品,通常有三个视角(见《招商已死,招商力永生(二)》):

1、企业角度的好产品:品质过硬,各种领先,各种优秀的技术参数等。

2、经销商角度的好产品:好项目,风险低、利润高、资金周转快、未来看好等。

3、用户角度的好产品:更好的满足、更好的体验、更强的共鸣、更积极的联想。

视角,就是屁股决定脑袋,就是立场。基于立场的好产品表述,就是认知视角。

大致可以判断,企业是技术视角,经销商是利益视角,用户视角是认知视角的延伸。

于是,问题来了!三个视角,三种需求表达方式,形成了立场与认知冲突。

这是结构性冲突,必然发生,不可回避。有三对认知冲突。

1、厂家与用户视角的好产品认知冲突。结局可能是:厂家看好的产品,用户不买账。

2、厂家与经销商视角的好产品认知冲突。结局可能是:厂家看好的产品,经销商不上心。

3、厂家内部的好产品认知冲突。结局可能是:研发和管理层看好的产品,销售系统不会卖。

本文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破解厂家和经销商的“好产品”认知冲突。

02

根据我的渠道经验,经销商对“好产品”的判断,有三个时间节点,依次递进做判断。

第一个节点是“初见产品”,第二个节点“新品试销后”,第三个节点是“产品畅销后”。

第一个节点是“技术逻辑”,看产品本身是否有优势。

第二个节点是“营销逻辑”,看产品动销情况。

第三个节点是“利润逻辑”,看产品是否赚钱。不赚钱的都不是好产品。

三个时间节点的判断,决定了三个态度。第一个时间节点的判断,决定了是否首单进货及首单进货量;第二时间节点的判断,决定了市场投入的决心;第三个时间节点的判断,决定了产品组合模式。

用户不花钱,嘴巴赞扬,不是真心认同;经销商不下单,不投入,不是真心认同。好产品的判断,要用真金白银说话。

第一时间节点的判断,表现为首单进货量;第二时间节点的判断,表现为资源投入。

03

在《厂家看好的产品,用户为什么不买账?》一文中,我提出了厂家好产品的视角,摘录如下:

厂家的产品视角,深受研发部门的背景影响,即技术背景。

以前,教科书对新产品的定义是“五新”,即新技术、新功能、新材料、新结构、新用途。这是典型的技术导向的新品认知。

即使是现在,技术导向的新品认知仍然影响着研发部门:没有点拿得出手的新东西,怎么称得上新产品呢?

当然,现在都是用户导向,新品研发一定结合了用户调查(或洞察)以及竞品研究。技术、竞品和用户需求三者的结合,形成了厂家新品的三大基本方向:

第一,同质化基础上的优质化。可以用“更”字表达,“更快”、“更舒适”等,总之,是【更+】的表达式。

第二,同质化前提下的差异化。产品方向与用户与原有认知吻合,但有些地方不同,称之为差异化。

第三,另起炉灶,全新产品。比如,智能手机相比于功能手机,汽车相比于马车。

04

对比一下,厂家与经销商,第一视角都是技术视角。对产品的信心源于产品本身。从这个角度,代理商与厂家视角一致。

技术视角适用于招商。经销商的信心表现为“可以一试”,除非厂家在新品上市前就已经发起推广活动,或者根据惯例推测,厂家一定会有重大投入。

不妨一试,就是用市场检验一下,而且隐含着检验条件,即无营销动作支持下的检验(厂家有营销活动除外)。多数情况下,这是隐性规则。

经销商说“可以一试”,并不代表就真心投入了。中国的渠道多、层级多,每一级在新品上市时都拥有“否决权”。

15年前,我就提出新品上市的“层级否决”,包括销售部门各级的层级否决,以及渠道环境的层层否决,如经销商老板、经销商销售部门负责人、经销商业务员、终端店的层层否决。

不完成终端店铺货,“可以一试”都是空话。

新品,往往是个矛盾体。一方面品质肯定有提升,另一方面肯定有不如意。比如,一系列“更好”背后的是成本上升,同时价格也上升了。

层层否决,不怕整体否定,就怕单项否定整体。某个人可能把单个品质项看得过重,比如价格敏感性的渠道成员,可能否决一切没有价格优势的新品。

所以,新品上市本身就要在内部和渠道之间“过五关,斩六将”。有些好产品,还没有与用户见面,就已经在内部和渠道被否决了。

层层否决并非否定,毕竟渠道成员每天接受无数新品,总要否决绝大部分新品,否则,推新品就把人累死了。

层层否决,并非有否决权,可以是软抗拒,可以是不良信息放大。

05

可以一试,主观上认为产品还行,但客观上要等待市场验证。

无营销动作支持的市场验证,至少要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否则,即使是好产品,卖不好也是常态。

第一,产品有静销力。什么是静销力?就是产品具备“自卖自身”的能力,即在没有新品推广的条件下,新品自然动销的能力。

有静销力的产品,通常符合下列几条:1、产品的优点,凭视觉即可直观感觉;2、产品的销售场景,能够让用户直观感受产品的优点;3、产品可感知性能与价格的平衡。

第二,新品能够让终端店主“首推”。满足店老板首推,需要具两大条件:一是产品真的得到店主认同(敢推);二是产品满足店主推荐的利润要求(愿意推荐)。

第三,产品对首批购买者有极强的口碑效应。

满足上述三条的新品极少。我在推广新品,静销力只是作为测试产品的手段。但是,很多中小企业确实是在等待新品静销力创造奇迹。

06

静销力测试后,经销商有三个选择:

第一,彻底放弃。不再进货;第二,放弃投入。自然销售,卖多少算多少,无所谓;第三,投入资源做市场。

厂家与经销商对待测试后新品的态度,表现地也表现为三种:1、直接或间接拒绝,推不动;2、推一推,动一动;3、不推就动,经销商主动推动。

投入资源做市场,谁投入?资源主体大致有三种情况:经销商独立投入;厂家独立投入;厂商共同投入。

根据我的观察,中心城市,经销商已经无力承担市场投入,所以逐步矮化为融资商和配送商。低线市场,一般是厂商共同投入。中小企业的新品,厂家无力投入,特别是“裸价”上市的小企业,无力投入,此时也会有经销商独立投入的情况。
经销商为什么敢投入?可以分为下列几种情况:

第一,经销商确实看好产品前景。中小企业的市场经常呈“孤岛状”,好市场东一块,西一块,不相连。这是典型经销商独立投入的情况。

第二,经销商从其它市场的运作看到了希望,愿意与厂家共同投入。所以,新品上市,样板市场的运营很重要。

第三,强势品牌,经销商必须“听话”,不得不投入。

07

上面描述的,基本上是新品上市时,厂家与经销商博弈的基本情况。

这种情况下,新品上市,除了品牌力强大的企业依靠组织力,强力推进外。多数厂家经过公司内部“层层否决”、渠道商“层层否决”,以及静销力测试,基本就判死刑了。

正确的逻辑应该是:让少数人做客观判断,让多数人做主观判断。

客观判断就是以事实说话。局部市场已经成功了,你信不信?

花最少的时间,以最小的代价验证新品,要经过两个特殊设定的环节:

第一,绕过B端,直面C端。让产品直面用户,而不是在内部接受“挑剔”。

第二,局部认知速成,验证群体认知。100只猴子的故事说明,一旦达到某个点,原来反对的人也会改变态度,即形成了群体认知。

08

群体认知“不可逆”有一个临界点,即16%的C端触达率。在此之前,哪怕销售情况很好,也不能简单认为市场成功了。

特别要强调的是,16%的群体认知“不可逆”需要集中资源迅速达到临界点,而新品测试需要的速度更快。因此,新品市场测试需要专业的团队,我主张企业要成立以推新品为主的专业团队。

一旦群体认知进入了“不可逆”的临界点,那么,对新品的认知进入了另一个逻辑:原来根据产品力预判销量,现在根据销售情况反推产品力。

厂家拿好产品说服经销商,这是说服。说服过程很艰难,甚至有可能被反说服。

厂家拿销售新品业绩说服经销商,这是征服。在业绩面前,原来反对的人会默认。

09

经销商对新品认知的两阶段,第一阶段是“初见产品,可以一试”;第二阶段是“静销力不错,可以投入”。

这两个阶段,大多数新品就被判死刑了。如此新品推进过程,只能说是普通厂家的本能做法。

所谓本能,就是不需要经过专业训练,也会按如此逻辑去做。

新品要想取得成功,应该有新品推进逻辑:

第一步,在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主观判断)的前提下,由新品市场测试团队直接开展市场推进活动,并且达到16%的C端触达。如果测试失败,直接放弃。

第二步,在测试成功的前提下,要求经销商直接投入资源做市场,否则无经销权。如果经销商有怀疑,可以充分观摩。如果仍然不相信,直接放弃。

说服与征服是完全不同的因果关系逻辑,征服是因果关系,征服是因果倒置。

说服过程的逻辑是:因为产品好,所以也会卖得好;征服过程的逻辑是:因为卖得好,产品所以肯定好。

少数人是被说服的,多数人是被征服的。

10

产品动销,经销商对产品的态度有可能发生逆转。

畅销的产品不赚钱,赚钱的产品不畅销。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

由于产品畅销,价格透明,毛利降低。于是,经销商就形成了“产品组合”。即“畅销品+非畅销品”组合,可能畅销品+长尾产品,畅销品+新品,等等,用畅销品带货,用高毛利产品赢利。

产品组合就意味着:畅销产品,悠着点卖;赚钱的产品,能推则推。

于是,就形成了中国商业中的特殊现象:用户“首选产品”与渠道商“首推产品”。

首选,指的是用户首选,是在品牌阶梯上排名靠前的产品。首选的前提是普遍的用户认同,往往品牌力已经形成。

首推,指的是经销商和终端店老板首推,特别是终端店的首推。首推的前提是渠道商认为产品利润足够高。

中国渠道商的产品组合,决定了中国营销的一个特点:大品牌不一定活得舒服,小品牌也有一席之地。

大品牌还能让渠道商赚钱,这样的厂家,快消品行业好像不多见。

11

产品推广中,还有一种现象:产品即将畅销,却突然停止增长。

畅销的产品不赚钱,赚钱的产品不畅销。这是两级状态。

还有一种中间状态:产品还没有达到足够畅销程度(消费者指牌购买),但是,价格却已经透明。

只要价格透明,代理商和终端不再主推,产品就会陷入一种状态:销量不够大,利润也不够厚。

首选不够格,首推不够力。好产品可能中途死亡。

12

厂家与代理商的新品认知冲突,与厂家与用户的认知冲突,冲突点不同。

厂家与用户的冲突,在产品本身不错的前提下,以营销教育开始,以用形成户群体认知结束。

厂家与代理商的冲突,同样是以局部市场用户形成好群体认知,从销量中看到希望,从而化解冲突。

解决两种不同认知冲突的思路有一致性,即好产品本身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营销认知问题。

从这个角度讲,没有找到营销认知方案的产品,不管技术多么牛,都不一定成为市场上的好产品。

本文作者: 刘老师新营销,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分享到:更多 ()
Copyright © 2015-2025 woniupai.net 蜗牛派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16507号-1 | 本站内容采用创作共用版权 CC BY-NC-ND/2.5/CN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