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或品控是公司商品品质的保证,是风险控制的重要工作,类似于技术部的QA,她(他)们是最后一道关口,本篇就简单说一下质检流程,希望在设计系统时可以将其与供应商资质审核、商品资质审核等能够集成到QMS系统中。
质检场景
在上一篇采购管理中提到质检,它可以在到货入库前进行,也可以入库后进行。
在到货时根据收货商品设置,如果需要质检则要进入质检流程,质检完成后根据结果确认是入库还是退货,在质检时也会根据样品检验情况是增加样品还是进行全检的变更。
仓内质检,一般是为了快速入库,然后质量管理组针对此批需要质检的商品进行质检,此种场景一般是针对中转仓即一地入库的仓库操作;库内质检也是质检部门的常规工作,尤其是生鲜食品类,对于质检不合的商品如果允许退货,采购部会行报残,然后做退库处理。
质检流程
质检有四部分:报检->抽样->质检->出具质检报告,下面按照上面的流程图作简单描述。
质检是在仓库完成的,所以相关工作与仓储收货组和库内拣货组等都有关联,质量管理组可以作为仓储组织的一个部门也可以独立出来。
在上家公司是从事生鲜食品的,所以质量管理组「QA」是独立的部门,因为他们的工作不仅从事仓内品控工作,也会去供应商处进行抽查,QA组相关人员都有相关的从业资质,也是比较专业的。
WMS的收货入库流程中介绍过,当采购到货后,就会发生商品的移动,从货车到托盘(移动货位),从收货区到整库存货区或从收货区到零库拣货区。
这里以收货时的质检流程为例,商品收货时质检组需要介入,但在开始质检工作前,在QMS系统中需要进行质检基础设置,如供应商抽检标准配置、抽检方案配置、标准样品量设置等。
当采购到货后,系统会根据采购单信息获取质检方案与抽检比例,这些是依赖于前期针对供应商的配置,此时由收货组报检,然后质检组会创建质检单,质检单就类似于拣货单,它是在收货区针对某批次采购入库单进行拣货。
拣货过程也是商品备检的过程,这些操作都是通过手持或按打印出的质检单完成的,拣货完成待检商品将与质检组进行交接,这里称之为备货交接,以上整个过程就是「报检和抽样」。
整个流程中质检是最重要的工作,此时也是根据配置的质检项目有序的进行质检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部分(首检、扫码、针检、新检)。
首检,一般情况是检查商品包装、贴签等信息;扫码则是针对备检的商品逐个扫码,以此来核实商品信息;针检一般是危险品的标准检验该供应商是否符合标准;新检则是指新品外观的检查,并根据检验标准验证该供应商是否符合。
在质检过程中会针对整箱核实是否有残品,录入质检结果,如果有重大问题或不能确定的质检员会提交审核,根据审核结果确认是整批拒收还是根据配置项目继续进行。
质检中可以进行追加样品数量,也可以根据质检中出现的问题决定是否全检,这些在系统设计时需要针对业务的需求进行场景设计。
最后当质检完成后,质检组会出具质检报告,同时报告会回传到收货组,收货组根据质检给出的结果确认是入库还是退货。
在收货时如果有残品可以进行部分收货、入库,也可以全部拒收,采购流程中采购入库单是根据收货单创建的,财务是根据采购入库进行暂估入库的(如果货到票未到)。
至此,质检完成,流程相对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质检是保证商品品质和标准的重要环节,在供应商、商品信息维护时,也会有资质审核,这些都属于质检的工作,仓库收货时实际上是针对采购单的资质审核、实物检查过程。
总结
电商后台相关系统比较多,有商品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WMS系统、财务系统、QMS(质检系统)、费用平台、供应商合同管理、用户管理、OMS系统…
陆陆续续的已经梳理了一些系统流程,多数都是针对业务的梳理,内容也比较简单,后续会不断完善!
